真金应不怕火炼

为期两天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昨日在印度果阿落下帷幕。从最终五国首脑达成的共识来看,金砖五国将致力于共同建构及维护良好国际经贸环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扩大金砖五国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国集团(G20)等多边机构及机制的影响力。

不少欧美媒体对此次会晤的成果表现出一种怀疑的态度。确实,最近三年来,有关「金砖褪色」的说法甚嚣尘上。金砖五国中的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及南非,经济增长表现差强人意。其中,巴西遭遇严重经济衰退,前总统罗塞夫被迫下台带来国内政局动荡,进一步拉低外界对该国今年的经济预期。另一个金砖大国俄罗斯由于国际油价暴跌再加上遭受国际制裁,去年经济萎缩3.7%。而2010年获邀加入金砖集团的南非,国家信用评级一直徘徊在垃圾等级。即便是增长势头较为强劲的中国及印度,亦分别面临产能结构调整、贫困率居高不下等发展瓶颈。再加上中印、俄印之间还存在战略分歧、甚至边界争端,成员国之间经济互补性差,导致贸易额持续低迷,种种现实因素令「唱衰金砖」的声音不绝于耳。

这些怀疑论者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但由此得出「金砖褪色」的结论未免操之过急。人口佔全球四成的金砖五国,毕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消费品市场,也是拥有丰富矿产及人力资源大国。在能源价格回稳、世界经济回温的背景下,金砖国家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而在政治、外交方面,金砖五国面临的挑战,包括特定国与国之间在战略利益上的差异、分歧甚至对立,都真实存在,无可避讳,但对立不等于对抗。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自国内体制改革、创新金融投资方面,金砖五国需要彼此合作带来的成果,而五国,尤其是中俄印之间相对均衡的经济、外交实力,反而一定程度沖淡「金砖」的政治色彩。

回首过去数年,无论是G7、G20 还是G77,每当各国政要围坐在圆桌旁时,面对的都是同一个残破不堪、满目疮痍的世界:连年不断的地区冲突带来难民潮、衍生恐怖主义,不平衡发展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贫富差异,反全球化、反移民、反智的民族主义浪潮不断抬头……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如此乱世中独善其身,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凭一己之力解决所有难题。

金砖五国合作的意义,并不在于消弭彼此间的分歧,而是携手构建一个合理、有效、公平的合作机制,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纳入其中,并且推动现有的,由美、欧强势主导的国际机构,包括世界银行及IMF 进行必要的改革,令其变得更为多元、包容、开放,让以前没有发言权的国家获得参与对话的权利。这才是「金砖」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