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难準确 标準可完善

天有不测风云,谁曾想气象局挂三号风球,清早起床返工,一打开门却见狂风暴雨、草木横飞; 气象局挂八号风球,乖乖贴实门窗、储集粮食,在家专心防颱,窗外却是风平浪静、鸟语花香。气象预报难免失準,连错两次虽不需大惊小怪,仍不免让人质疑气象局到底标準何在。

今年8月,「妮妲」颱风侵袭本澳,邻近的香港、深圳、珠海分别在当日清晨作出最高级别预防措施,当时外界一直关注气象局会不会悬挂八号风球,结果三号风球挂足20小时。气象局局长冯瑞权事后解释,「妮妲」袭澳期间风力一直维持在三号风球之内,没有达到八号风球的标準。无独有偶,「海马」上周袭澳,气象局这次挂出八号风球,市面却风平浪静。冯瑞权解释,是因为「海马」突然转向,原本预期的风雨没有来。

气象预报的困难可以理解,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没有哪套先进的设备或技术,能够百分百準确预测天气变化,就算颱风路径与预测路径只偏了一点,都可能因地形或海面气压变化让挟带的风雨有很大落差。甚至是同一笔资料,不同的人分析也会有不同结果。

气象有气象的专业, 市民对气象预报的期待,并非分毫不差完全猜中颱风路径或影响範围,而是希望看到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让人们对可能的自然灾害有所準备。

本澳用来釐订悬挂风球标準的法律,是16年未曾修改的第16/2000号行政命令,当中存在许多不清晰、不合理之处。虽然本澳与香港相同,都是以「平均风速达每小时63至117公里」作为八号风球的标準,但两地在测算风速上却有所不同,香港採用国际标準的「每十分钟风速」,而本澳则是以「每小时平均风速」计算,计算时间愈长,整体风速被拉低,标準就会愈严格,与实际的情况也会有更大的出入。而本澳合共有15个测风点,却没有制定策风点要达到哪个水平才会悬挂风球(香港八中四)。

颱风预报不準确的问题, 每个政府都遭遇过,然而错误的决策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真正重要的是能不能在每一次不準确的预测中找出问题。过时的标準与法规,需要更清晰、科学及人性化的修订,如果是设备老化、人力不足,则应该即时更新或补充,本澳与邻近地区交往紧密,能不能针对重要天气预警作出相互协调及更人性化的安排,也值得当局思考,以符合社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