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难求的本澳首宗近亲成功换肾 没有千金肾友含泪长洗肾

山顶医院前日与中山大学医疗团体合作下,完成本澳首宗肾脏移植手术,捐赠者是患者的胞姊,故属于千金难求的亲属活体捐献;但在这个「里程碑」背后,却揭露本澳器官捐赠及移植的漫长坎坷崎岖路。

器官移植及捐赠,是长期病患赖以重生的一道生命之光;本澳自1996年立法会制定第2/96M号《规範人体器官及组织的捐赠、摘取及移植》法律,以及1998年澳督颁布第12/98/M《规範死后捐赠人纪录及捐赠者个人卡之发出》,可惜20年过去,卫生部门仍没有跟进,期间又有多少承担不起高昂买肾的患者,望着如废纸的法律条文,遽然而逝?

是次换肾手术于前日在山顶医院进行。(卫生局图片)

卫生局昨日宣布,山顶医院前日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疗团队合作下,于本澳成功完成首宗肾脏移植手术,属于亲属活体捐献。患者是一名39岁的女性,捐赠者是患者54岁的胞姐。

有专家指出,是次换肾罕见地成功,除因捐赠者是患者的胞姊外,还不用经过器官捐赠系统就能马上进行。图为前日手术进行当中。(卫生局图片)

卫生局局长李展润(下图)称,手术非常顺利,患者亦已甦醒,形容手术成功代表本澳医疗水平的提升;卫生局目前正开展肝脏移植手术準备工作,但暂时未有时间表。

患者两周后可出院

对于是次首例器官移植手术,李展润介绍称,由于肾脏移植手术技术较为成熟,存活率亦较高,患者亦正巧找到合适的对象,故选择以此为本澳首宗器官移植手术。

手术包括取肾、收肾和植肾三个部分,过程顺利,移植完成后,患者目前肾功能排尿正常,并已甦醒,捐赠者留院七至十日就可出院,而患者则需要留院观察两星期,没有急性併发症才可出院,并要定期覆诊。

山顶医院专家及中山医院团体合照,右四为卫生局局长李展润。(梁佩茵摄)

山顶医院院长郭昌宇指出,本澳现时仍未具备独立进行肾脏移植手术的能力。 (梁佩茵摄)

年逝千多人 器官俱废

李展润续称,现时本澳有约600名肾病患者,部分患者可透过肾脏移植手术代替「洗肾」。但本澳现时可接受器官捐赠的数量不多,本澳每年死亡人数平均为1,500至2,000人,但大部分人是因年老或患病去世,当中的器官已衰竭不能使用。

加入内地轮候机制

另外,因交通意外导致死亡的数目约每年十至20宗,而且亦未必与患者脗合,故本澳经已争取有需要移植器官的本澳居民,需要编进内地系统,与内地人一同轮候,令患者有更大机会获得移植,而当中的轮候机制会採取国际上的计分标準,包括年龄、身体状况等。当局未来亦会加多宣传,以鼓励更多市民签署器官捐赠卡。

机制防假冒亲属捐献

另一方面,若捐赠者是患者的三等亲属,则毋须接受轮候。被问到会否因此而出现器官贩卖的情况?李展润承诺,院方会利用DNA测试,甚至是精神科医生判断捐赠者是否病人亲属,内地亦有经验及机制杜绝此类情况出现。

院长承认技术够班

是次手术是在中山大学医疗团体协助下完成,是否表示本澳医疗技术还不足以独力进行?山顶医院院长郭昌宇回应,本澳现时未具备独立进行移植手术的能力,医疗技术要逐步发展,不能「拔苗助长」,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国家的规定,必须达到50例参与、20例主刀的标準,才能独立执行移植手术。

郭昌宇又指,若本地居民的患者有经济困难,可向医院社工室申请资助;而是次手术的患者,也是通过申请资助进行手术。

开支庞大 制度未见

不得不提的是,本澳医疗开支预算今年为69亿元,过去多年亦徘徊在30至50亿元,但在如此宠大的开支支援下,本澳自回归以来都没法执行澳葡政府订下的器官移植和捐赠制度,直至去年10月,当局才重新委任生命科学道德委员会,深入讨论邻近地区行之经年的「脑干死亡判断规则及指引」,并分别于今年4及5月颁布实施,随即展开筹备成立「专门器官捐赠小组」的相关事宜。

本澳首宗换肾手术成功完成后,一众专家兴奋地合照。(卫生局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