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崩坏的代价
今天,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下,美国将举行第58届总统大选,希拉莉和特朗普当中一人将成为白宫的新主人,为这场长达一年、充斥着丑闻作秀造谣抹黑的选举闹剧画上句点。
美国总统大选一向不缺乏戏剧性,但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坐稳西方自由世界领袖地位以来,从来没有一场总统大选像今年这般,令美国社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分裂甚至对立,令世界对美国民主的想像如此黯然无光。英国《经济学人》引用最新数据称,今日的美国竟然有四分一的千禧世代(1980年后出生)年轻人认为民主政治不足取,而《纽约时报》的民调则显示,逾八成受访者对是次大选深感厌恶,认为两个候选人都不应成为总统。一场大选令美国人对国家的自信跌落至2003年小布殊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的最低点。
自2008年以来,美国的选民愈来愈依赖数位媒体获取资讯,社交网站利用演算法,向消费者不断「餵食」符合他们价值取向和认知偏好的讯息。无论是特朗普鼓吹性侵女性的音频,还是希拉莉在活动现场晕倒的影片,每一次相关报道的转发、点击触发无限商机,竞选变成有利可图的生意,候选人变成被过度包装的商品,美国选举变成名副其实的受众政治。竞选活动的目标不再是理性探讨政纲,而是用尽手段煽动民众参与的热情。竞选宣传都试图用最煽情的论调,操弄民意,甚至不惜在网络上散播于对手不利的虚假谣言,而民众又被两极化的宣传所鼓动,再加上数位及传统媒体铺天盖地、24小时不间断的报道,令对立分裂变成美国人生活中的常态意识。
透过全球资讯传播,这场大选的过程呈现在全世界面前显得格外荒诞不经。一个丝毫没有从政经验的电视真人秀明星,仅靠口出狂言,竟一路过关斩将,成为自称为「自由世界灯塔」国度的元首候选人。他无数次发表仇恨、排外言论,完全不符合美国长久以来宣扬的多元、平等价值观。而他的对手则是名副其实的「变色龙」、「双面人」,连自己是否支持自由贸易协定都说不清道不明。
经历过这样的大选, 无论谁当选下一任总统,对内都必须面对国会党派加剧对立、社会严重分裂的政治现实,对外则不得不全力修复美国民主崩坏的形象,重塑白宫在盟友和对手面前的威严。而如果特朗普真的胜选,美国奉行数十年的价值观外交及奥巴马政府缔造的所有具正面意义的外交遗产,都将付之一炬。届时将不止是美国选民,而是全世界都要为这场丑陋的大选付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