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澳600多位洗肾患者 当局将建肾移植轮候数据库

本澳早前首开先例,成功完成首宗本地器官移植手术,患者透过亲属捐赠,成功移植肾脏。然而本澳目前有600多位接受洗肾的患者,移植需求不少,相关制度有待建立。卫生局昨日透露,当局正準备构建肾移植轮候者数据资料库,包括对轮候者筛查及订定评分制度,期望一至两年内完成。

卫生局器官移植工作小组协调员戴浩华昨日在澳广视时事节目「澳门论坛」上表示,当局将对本澳600多名接受洗肾的患者进行需求调查,分析每人的实际需要,并进行临床评估,分析病情及血型等数据,按年龄及病情排序,纪录在移植轮候资料库内,并制定标準,对前在肾移植患者做评分,排定轮候顺序。相关工作量庞大具挑战性,当局只有几名肾科医生,希望争取在一两年内完成相关工作。

「澳门论坛」昨探讨本澳器官捐赠制度,市民发言踊跃。(梁佩茵摄)

正设计器官捐赠卡

戴浩华称,以本澳人口计算,即使有再多的捐赠者恐怕也难以满足需求,必须透过区域合作,加入「中国国家人体器官分配共用系统」,也为中央登记建立基础。此外,目前也正设计器官捐赠卡,将陆续与民间社团合作,开展宣传工作。

昨日在论坛上,多位发言市民认同器官捐赠,但关注轮候制度的公平性及处理细节等问题。本身是肾病患者的义工萧先生表示,曾有病人在内地轮候六次都因不同的原因「被跳过」,感到相当沮丧,希望当局的轮候制度能有清晰的指引。

卫生局器官移植工作小组协调员戴华浩指出,期望一两年内完成肾移植轮候数据库。 (梁佩茵摄)

市民关注轮候公平性

与会的镜湖医院副院长陈泰业对本澳市民的理性态度觉得感恩,认为作出器官捐赠决定非常难得,相信本澳未来捐赠数量不会比邻近地区少。他又称,在法律层面上,公私营医院应该都能参与器官捐赠计划,但有关经济方面的问题就需要政府出面牵头解决。肾友协会理事长梁锦华则表示,希望本澳轮候制度公平公开,当局能对未得到轮候的患者有适当辅导,解释实际情况,避免造成被「打尖」的误会。

本身是为肾病患者当义工的萧先生关注轮候制度的指引是否公平清晰。 (梁佩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