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局推「伤健共融」 本澳关爱不缺 平等欠奉

由社会工作局筹办、得到12个社团及14间学校支持参与的「命运在我手」生命教育推广活动昨日正式启动,将自今日(14日)起至明年2月,在本澳学校进行推广宣传,加强学生对残疾人士的认识和尊重,深化「伤健共融」理念。与会的视障人士权益促进会理事长张志邦受访时表示,政府对照顾伤残人士的制度顾全不足,欠缺这方面的教育和认知,让本澳伤残人士经常面对不必要的误解,他认为社会的「关爱」注定了伤残人士属于弱者,但他们并不比健全人士逊色,真正需要的是有尊严而平等的生活环境。

社会的「关爱」让伤残人士成为弱者,一味的提供福利与金钱只会让他们更没有尊严。 (互联网图片)

适逢「国际复康日」,社工局每年都会联同多个政府部门及民间机构合办「国际复康日」社区推广活动,社工局局长黄艳梅昨日在启动仪式上介绍,今年的活动以生命教育为主题,期望透过一系列活动,让参加者了解残疾人士的励志故事,学习包容共济、奋发向上的精神。

视障人士权益促进会理事长张志邦昨日在会上大谈伤健共融,他担心大家「嘻嘻哈哈作场戏」,让「国际复康日」沦为口号式的节日。

由社工局筹办,得到12个社团及14间学校支持参与的「命运在我手」生命教育推广活动昨日正式启动。 (刘凯辉摄)

残厕有缺陷 近半用不着

张志邦无奈指出,本澳近五成的残障厕所根本不能用,这些残障厕所在设计上已经出现问题,不是轮椅进不去,就是残疾人士无办法上厕所,他认为这说明当局有资源却没有好好运用,在整个规划过程中都没有切身处地为残疾人士着想,最后只成为浪费公帑的一个普通厕所。

社会不理解 处处为难

张志邦外表上眼睛跟平常人一样,而事实上是一名视障人士,让他生活上受尽歧视。他说,「看不见并不是最惨,最惨是在澳门生活却看不见」。他曾经到邮局缴交电费,一时间忘记要缴交的金额,欲向职员查询,但职员却故意指向收银机,当张志邦要求职员把金额说出来时,却被职员用粗口「问候」,并大斥他扮盲,认为他在找碴。

张志邦表示当局对视障人士的理解严重不足,连前线公职人员对伤残人士都无法体谅,则可想而知整个社会是用甚么目光对待他们。

视障人士权益促进会理事长张志邦本身是视障人士,诉称曾在邮局被职员辱骂。 (刘凯辉摄)

一味给钱 生活更没尊严

张志邦也提到青少年对残疾人士的不理解,归根究底也是政府的责任,他表示,中小学校内对于伤残人士的教育不足,教青局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组织团体在周会上讲解伤残人士日常遇到的困难等。

他又称,社工局对伤残人士,仍然存有偏见,一味向他们提供福利与金钱,变相是害了一众伤残人士,让他们生活得没有尊严之余,又无法学得一技之长。

他认为当局让健全人士制定伤残服务非常片面,应该谘询伤残人士意见,以及僱用伤残人士或熟悉伤残人士特性的员工,才能在制度上、设施上切身处地了解他们的根本需要。

社工局局长黄艳梅表示,透过各界多年来的努力和推动,社会大众对「伤健共融」的理念不断深化。 (刘凯辉摄)

身残心不残 伤残亦能取得高成就

「只想有尊严有自尊地生活,不需要所谓的『关爱』」,张志邦认为,「关爱」似乎就决定了伤残人只能成为弱者,不能公平的生活,他一再强调,伤残人士会在某一方面缺陷,但他们的能力并不低,也不代表他们就比健全人士逊色。张志邦称,自己虽然是一名视障人士,但在美国升学时取得AAPD领袖奖项,就等同伤残界的诺贝尔;而像巴西里约残奥会,唯一代表澳门的运动员陈裕嘉,在男子200米混合泳以小组赛第六名完成赛事,也是非常出色的成就。

张志邦只想证明伤残人士也有自理的能力,希望像平常人一样拥有教育、工作的机会,但社会上许多的不谅解则造就了大家只会以同情、可怜的眼光看待他们。张志邦表示,他们想靠自己一双手养活自己,而现实生活却被一次一次拒之于门外,伤残人士想找到工作真的非常困难。

本届残奥会中唯一代表本澳的运动员陈裕嘉,高举区旗进场。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