矜贵导盲犬 澳门难落户 出行靠自己 莫如「盲公竹」
政府前日公布的《2016至2025年康复服务十年规划》中,提及研究引入导盲犬的可行性。本身是视障人士的澳门视障人士权益促进会理事长张志邦表示,引入导盲犬能让视障人士有多一个协助出行的选择是好事,但不应是优先的事项,因为本澳现时的社会状况,无论是社区设施、法例、公民教育以至市民,对导盲犬的认识各方面都未準备好,应待发展更成熟时才考虑。
德国牧羊犬
黄金猎犬
拉布拉多
除了社会共识未达标之外,原来,要训练一头合资格的导盲犬,成本高达几十万美金,有时即使有钱,亦要有训练场地及人员配合才能成事;张志邦指出,其实当务之急,反而是训练视障人士如何使用「盲公竹」出行,来得更实际。
张志邦(下图)指出, 要训练一头导盲犬需要大量金钱,平均每只导盲犬的成本是几十万美金,高昂之处是在训练人员及设施;然而,有时即使有钱,也要有足够的训练人员,才能成事,换言之,训练狗只之余亦要培养训练员,而狗只及训练员的培训,分别需时两至三年及个半月。
张志邦又称,训练员不足才是最大的问题,即使是已引入导盲犬逾七、八年的邻埠香港,训练人才的人手仍不足,即使澳门政府肯出钱请他们来协助训练,他们也未必能放下香港的工作。
导盲犬供应全球紧张
此外,全球导盲犬供应紧张,因可用的品种只有拉布拉多犬、黄金猎犬及德国牧羊犬三种,目前内地有超个1,000万盲人,但只有约90只导盲犬,可见供求完全失衡。在香港,视障人士约17.4万,合资格导盲犬只有35只,同样供不应求,只能满足2%视障人士需要。但在澳门,目前连一只都没有!
张志邦又提到,只有完全失明人士才需要用到导盲犬。根据社工局资料,澳门现有约有1,000名视障人士中,全失明的人数不多,估计约有50至60人;再加上大部分澳门人的住屋条件并不足以容纳一只几十磅重的「庞然大物」,因此认为引入导盲犬,并不是目前最实际的方案。反而,教导视障人士如何使用俗称「盲公竹」的白杖,来得实际有用。
没有视力 如何扫描二维码?
另外,张志邦认为,现时政府对视障人士不甚理解,原因是制定服务及政策时未有谘询过用家,即视障人士的意见,因此,所提供的服务对他们来说并不友善,有些甚至称得上是浪费公帑。
他举例,《康复服务十年规划》的文本中,每一页都印有具发声功能的二维码,官员称是方便视障人士使用,但用二维码需要手机对準才能扫描,视障人士何来有能力看见二维码在哪呢?这反映政府未有考虑他们的真正难处,张志邦期望,当局在制定视障人士相关的服务时能谘询一下他们,做到障碍者人权运动的精神「NothingAbout Us Without Us」(没有我们的参与,就不要帮我们做决定)。
张志邦批评,《康复》文本中每一页都印有具发声功能的二维码,但盲人又如何看到呢? (互联网图片)
视障人士生活艰难
其实,澳门视障人士的生活并不好过,单从教育一方面看,已不太乐观。张志邦称,过去几十年,智力正常视障儿童一直被送去专为智力迟缓儿童而设的启智中心,接受学前教育,令他们得不到应有发展。他提到,视促会有三名视障儿童,过去几年在启智中心学习,到三岁仍未学会走路及说话,甚至不会自己吃饭。幸好,今年9月在何东中葡小学开设早疗视障班,三名儿童转校仅两个月已学会,甚至能自己搭电梯,证实智力正常的视障儿童理应接受正常教育,才可完全发挥潜能。
本澳视障人士约有1,000名,而全失明人士约50至60名。(互联网图片)
自力更生才可重拾尊严
澳门视障人士追求的教育平等仍有漫长的路要走。自言幸运的张志邦表示,自己有幸移民到美国接受教育,但不是每个视障人士都能走出澳门学习,他希望澳门视障人士可以接受平等教育,得到平等就业机会,做到真正自力更生,重拾尊严,不依赖政府「施捨」的福利,同时不再成为社会及家庭的负担,做到视促会的宗旨:使本澳视障人士能融入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