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执法促咪錶泊位流转

特区政府接连出招「控车」,继调升公共停车场收费和缩减部分咪錶位停车时限后,日前又透露计划今年内将「30年不变」的路边咪錶位收费提价,加幅一至两倍,希望增加咪錶位泊车周转率,及提高养车成本遏制车辆增长,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压力,不过政府的如意算盘未打响,已触发坊间激烈反对。

市民反对路边咪錶位加费可以理解,回归以来,澳门经济走上一条发展的快车道,衍生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公共交通长期拥挤,迫使大家购买私家车、电单车出行,路面车辆激增又形成交通恶性循环。

目前全澳机动车辆已超过25万辆,但路边咪錶位只有区区11,000余个,僧多粥少自然令「泊车难」积重难返。市民在饱受公共交通不便、泊车困难之余,还要付出更高的用车成本,难免对此怨声载道。

当局认为,提升路边咪錶位收费可以增加泊位周转率,有助解决泊车难的问题,不少市民反映,实际情况与当局构想相距甚远。

平心而论,澳门公共泊车收费向来便宜,即使新收费倍增,与香港甚至内地大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再者,机动车辆是很多市民赖以出行的交通工具,所以就算咪錶位收费再贵,在供求严重失衡情况下,咪錶泊位依然是「一位难求」。

另一个阻碍咪錶泊位周转率的癥结,是本澳违泊滥泊情况严重,但拖吊违泊车辆效率低下。

据治安警数字显示,去年检控咪錶违泊逾18万宗,每月约600至800辆机动车因违泊被锁,但被拖走的仅约30部,其余九成违泊车辆继续「佔山为王」,加上咪錶车位违泊罚则低、拖车行政处罚程式冗长,变相助长违泊者漠视法纪,因此,昨日再有议员立法会议程前发言中提出,当局如果没有做好道路管理,落实执法工作,以及提升违泊罚则,即使加价亦难以提升咪錶位的流动性,反而会引发私人车位的价格及租金出现加价潮。

综观政府近年的控车政策,明显可以看出当局是希望用「循序渐进 多管齐下」方式来控车,不过在推行新政策前,当局应结合不同区份的泊车位流动率和负荷等数字,充分说明加价的準则,让公众充分讨论,同时保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者必究,无疑可增加行政透明度,加强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