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受挫 但不会退场
如果说四个月前,英国那一场震惊世界的脱欧公投,是敲响了全球化的丧钟。那么四个月后,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国,反精英、反主流的特朗普爆冷击败胜券在握的希拉莉,入主白宫,则意味着曾经高歌猛进的全球化进程真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挫败。甚至有多位知名学者预言,全球化已经走到了尽头,本土主义将强势回归,主导未来的国际政经发展潮流。
这已不是全球化第一次遭遇溃败。自从19世纪中后期,全球化在工业革命后迎来第一次高峰期,然而两次世界大战及之后的美苏冷战,令全球化发展出现长时间的停滞甚至倒退。直至冷战结束,资讯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已故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和美国总统列根推行的「让政府撤出市场」等新自由主义政策大行其道,全球化再次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人们普遍相信,透过商品、资本、技术、讯息、人力的自由流通,地球将形成一个大村落、一个巨大的有机经济体,生活在每个角落的「村民」都将从中受益。
但是,在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欧元区走过步步惊心的十年震荡之后,民众发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纵然为世界带来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但无论是地球的南北半球,还是一国之内的城乡之间,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科技、金融发展造就的新增财富流向处在金字塔顶层的一小部分人,中产阶级却在不断萎缩。不管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跨国组织,还是联合国、欧盟等政治机构,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性问题,想要改革却举步维艰。
最终,寻常百姓的不安、困惑甚至愤怒,透过选举投票找到了发洩的出口。从结果来看,全球化的挫败,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不能无视这股反全球化浪潮中充斥着特殊利益团体的政治炒作。被右翼政客宣扬的民粹主义、排外思潮蛊惑的民众,以为终结全球化,回到自给自足、甚至闭关锁国的状态就可以解决现在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受阻、收入分配不公等等问题,但现实却远非如此。而全球化为民众、尤其是发达国家民众生活带来的便利、实惠更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还是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抑或资讯的自由流通、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原动力,亦为公众参与政治决策创造机遇,这些全球化的好处鲜有政客愿意提及,却是真实存在的。
全球化的脚步放缓,但绝对不会永远停滞。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任何触及结构性不公的问题,最终只能透过不懈的制度改革加以解决。任何所谓「文明的冲突」,亦只能透过真诚的对话来化解。真正的有识之士,会在这股反全球化的浪潮中,深切自省,思考我们的政府如何挣脱利益集团的绑架,壮大中产阶级,帮助更多的人受惠于更公平、自由的贸易,同时让我们的社会制度更有效、更公正地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平等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