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 本澳高中生平均不及格
澳门作为东西文化共融之地,400多年来造就了特有的文化景观,除了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外,也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6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届满十年,然而本澳居民对历史城区或能如数家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少项?有甚么认识?恐怕知之有限。街总早前对本澳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了解程度平均分为5.07分(满分十分);感兴趣程度的评分也只有5.28分,显示政府对相关资讯的推广仍有待加强。
「妈祖信俗」是调查中最多学生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妈祖阁。( 新华社图片)
为了解本澳高中生对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程度,街总于今年8月至9月期间透过街访,访问897名本澳高中生。街总文康委员会主任甄庆华昨日在新闻发布会表示,受访学生大部分都是电视电台(37.7%)、学校授课(36.1%)等渠道了解本澳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从政府网页中得知的只有19%。其中最多人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妈祖信俗」,其次是「粤剧」、「鱼行醉龙节」。
近两成受访者认为不需认识
令人咋舌的是,被问到「澳门人是否需要认识本澳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题时,竟然有近两成的高中生认为不需要认识。
街总文康委员会委员周家裕指出,调查发现高三学生较没有空余时间参与相关活动,认为他们需要集中精神和时间準备升学,故建议应错开升学压力,从小鼓励青少年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调查也发现高二学生在认识程度上的自我评分较高三学生高,但认识的非物质文遗数量却比高三生少,周家裕认为,可能是政府在宣传和推广工作方面的不足,导致出现错误认知的情况。周家裕建议,政府应与学校、民间社团及文化团体等多方合作,针对调查结果中高中生接受度较高的「实地考察」、「影片观赏」、「历奇冒险」等形式着手,提供平台让市民接触相关资讯。
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十项,分别为粤港澳联合申报的「粤剧」及「凉茶配製」、单独申报的「木雕—澳门神像雕刻」、「南音说唱」、「道教科仪音乐」、「鱼行醉龙节」、「妈祖信俗」、「哪咤信俗」、「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土生土语话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