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行政改革回应社会期盼

行政长官崔世安发表明年度《施政报告》后,五司首长及主要官员分别列席立法会,引介各自範畴的施政方针及回应议员提问。行政法务司司长陈海帆今年继续「打头阵」,与议员就精兵简政、官员问责、绩效评审等热点议题展开讨论。

虽然议员提问的侧重点不同,但归根结底,行政改革如何能再进一步落实执行,使政府组织的设置适应本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立法会议员乃至全澳市民对行政法务範畴革新的关注焦点。

陈海帆在引介中强调,将继续按照「精兵简政」的施政策略,稳步推进公共行政架构及谘询组织的重整。事实上,政府架构与行政效率的关係一直是特区政府关注的问题,从回归至今,澳门公务员人数由18,000人增至32,800人,增幅近一倍,因此,精简架构和人员,是务实的行政思维。

不过「精兵」并非盲目「减兵」,毕竟社会发展及居民需求不断增加,自然需要一定规模的公务员来为居民服务,所以陈海帆提出控制公务员总量,但持续招聘人员补充退休或离职公务员的说法具合理性。

除了把控行政部门规模的「精兵」外,「简政」亦是澳门行政改革的重点。统一政府行政管理的指挥命令协调体系,理顺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关係,把多余而重叠的部门统一及併合,能有助解决职能重叠现象。

「精兵简政」是行政改革重要一环,要达到完善的吏治,澳门的改革仍要面对不少问题。事实上,澳门有不少声音希望在要透过绩效评核及问责制度来推动落实行政改革。

无疑问责制的本意是良好,但在执行上有很多需要注意细节,例如机制的确立,太严苛会变成动辄得咎,太宽鬆又会变成有问不责。

平心而论,公共行政改革在政府全力推动下,已取得一定成效,精兵简政亦已全面展开。不过,鉴于特区政府成立仅有16个年头,管治方式并无现成模版,当局仍须不断探索最为适合澳门特区的行政治理模式。

行政改革,不仅是机构的简单调整,更重要的是功能的重组,理顺关係,令行政运作趋向合理化。面对社会经济环境出现急速变化,当局需要适时转变思维,以创新理念不断完善特区的行政治理模式,坚持以市民福祉为依归的服务型政府理念,大刀阔斧地解决行政程式中种种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