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不是求分数 教青局:不让考试指挥教学
儘管本澳目前已有多元的升学管道,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升学的路上仍要面对许多考试的压力,而目前升学考试并不统一,缺乏统一的评核机制,无形中也让学生与家长为了入学费尽心思,变成「考试机器」。为了构建一套完整的学生评核制度,教育暨青年局目前正就《正规教育学生评核制度》展开公众谘询,其中建议以「形成性评核」等多元机制,逐渐取代现有以笔试和口试单一形式的考核标準,昨日在时事评论节目《澳门论坛》上获得一致赞同。
教青局建议以多元评核机制取代过往口试、笔试对学生的总结式评核。 ( 互联网图片)
教青局《本地学至正规教育学生评核制度》中建议,採「形成性评核」作为学生评核制度,即是在学习过程中以观察、提问、课业与档案纪录等方式,持续性地对学生展开评核,慢慢取代口试和笔试。
形成性评核 了解不足
在昨日的「澳门论坛」上,一名本身是学生的市民表示,未来四校联考仍然以笔试为主,担心「校内评核」实施后,会影响学生日后考大学和公职的能力。教青局副局长老柏生强调,四校联考与「校内评核」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四校联考是具分配、筛选及安置性质的考试,而「校内评核」则是蒐集学生学习讯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不足再加以辅助。他说,决不能让大学入学试或公职考试,成为教学指挥棒,改变教学模式的趋势。
教青局副局长老柏生认为,校内评核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 (梁佩茵摄)
培养多元能力 学习知识更轻鬆
教青局学校督导协调员黄懿莲则补充,「校内评核」是希望透过多元评核,推动学校开展多元的活动,让学生锻炼出多元的能力。她指,坊间误以为多元评核会增加学生的压力,但当局的规划是透过培养多元能力,来弥补学生在某些科目上的不足,更有方法学习知识,更能轻鬆应对考试。
青洲小学校长张捷认为,「读书并不只是为了入大学,求学不是求分数」,不应该为了应付大学入学试而限制多元学习,他建议增加教师培训计划,让他们能有更好的能力,发展不同的教学策略。
论坛上有学生担心,多元评核会影响四校联考。( 梁佩茵摄)
拔尖保底 小四以下不留级
此外,谘询文本中也建议对各个教学阶段的留级率进行规範,在「论坛」上也得到许多迴响。谘询文本建议小学四年级或以下不准留级,小五、小六留级率则应控制在4%以下,初中留级率也不可以超过8%。有市民指出,设立留级率规範没有必要,应让学校自行调节,并制定个人化学习计划协助学生。
老柏生解释,谘询文本设定的留级率接近本澳目前的趋势,根据资料,1999年至2000年小学的留级率是7.3%,中学是15.6%,在教青局「拔尖保底」政策下,对于学习能力未逮的学生,施予必要的教学辅助,改善留级情况,所以过去两年,小学留级率降至2.5%,中学是8%。
他说,多元评核模式制度是为了降低留班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过早让学生留级,会打击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动机,造成厌学甚至是纪律问题,故不会在小学四年级前太早「断定佢唔得」。
青洲小学校长张捷称,读书不是为了入大学,求学不是求分数。 (梁佩茵摄)收集辍学离校生资料 教青局:仅供科研用
教育暨青年局将于下月2日至30日期间,就上一学年辍学生暨离校生资料进行收集工作,以了解2015/2016学年辍学生暨离校生情况。
教青局委託澳门基督教青年会进行本次资料收集工作,透过电话访问进行,访问内容主要涉及学生辍学和离校原因、复学意愿和现况等。教青局称,收集的资料仅供统计和研究之用,所有个人资料将保密处理。访问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5时至10时;周六、日下午1时至9时,请各学生或家长在接到电话访问时予以配合,以便教青局跟进或提供相关协助。
于访问时段内,就资料收集及电话访问人员身份的相关查询,请致电澳门基督教青年会方小姐,电话:2852 1308,有任何疑问亦可于办公时间内致电教青局查询,电话:8397 2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