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减产与沙特的春天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上月30日通过重要决定,时隔八年之后对减产做出最终协议,自下月起开始每天减产120万桶,为期六个月,幅度超出预期,这一剂国际能源市场的特效药,激励原油价格应声大涨10%。原本不看好达成的协议,因为产油国「盟主」沙特阿拉伯对伊朗的让步,自己承担大幅减产,还放弃要求伊朗减产,使得协议起死回生,结束了2014年以来各自为政,任由市场调节的情况。
政治上高度对立的沙特与伊朗,原本一直在减产份额上纠结,沙特不愿为了价格失去市场佔有率,伊朗则不希望刚刚解除制裁就要自断双臂,两国角力最终是沙特让步的原因,与沙特国内的经济改革有关,原油收入一直是沙特经济的支柱,为了改变这一倾斜的趋势,沙特副皇太子穆罕默德希望透过将国有石油公司上市,透过筹集到的资金进行投资,摆脱对石油的依赖,这一策略在今年春天发表的《2030年愿景》中有明确的阐述。
与其他许多国家一样,石油霸主沙特也有经济转型的困扰,即使原油出口让沙特赚得钵满盆满,国内仍然要面对超过11%的失业率,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仅有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虽然政府不断试图改善营商环境,仍要面对融资难、获利难的困境。在穆罕默德的计划中,沙特将透过大幅增加公共投资基金资产、吸引外国人才与外资,增加私营企业的获利,减少对石油领域的依赖,这个构想也将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连。
持续低迷的油价不但伤害沙特财政,也伤害穆罕默德对油企私有化的寄望,更让沙特面临可能的紧缩风险,而伊朗也明白这一点,刚刚解除制裁的伊朗不害怕情况会更糟,更何况要伊朗恢复制裁前的产量都有点困难,而沙特则伤不起,继续纠结的代价只会愈来愈高。
为期六个月的减产共识,能不能让油价起死回生,关键仍在执行,非OPEC成员国同意配合减产60万桶,其中俄罗斯佔了30万桶支撑油价,问题是俄罗斯在减产之前不断增产,从哪一个水平减产目前仍不清楚,而沙特与俄罗斯正在也门与叙利亚进行两场代理人战争,会不会一言不合又闹翻,实在也很难讲。
除了各产油国共度时艰外,美国会不会伺机增产页岩油气,也是油价能否重新回稳的关键,狂人特朗普明年即将当政,如果他认为此举有利可图,恐怕会破坏OPEC好不容易建立的团结。无论如何,油价都很难再回到过去每桶75美元以上的水平,产油国自身能否做好经济调整,仍是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