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青少年出境需社会共识

保安司司长黄少泽上月28日在立法会引介明年保安範筹施政方针时表示,因应更好保护未成年青少年,以及预防青少年北上吸毒,未来出入境制度会引入父母亲可向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禁止家中16岁或以下未成年子女出境,除非获得父母陪同或授权。

建议近期在社会上引发议论, 尤其是身为父母者,表示最担心「禁足」措施会破坏父母与子女关係与互信,造成家庭问题。另一方面,措施的成效亦是争论点,在社会未有共识前,当局应先公开谘询公众意见,到社会达至共识,再实行有效措施,遏止青少年滥药问题。

对于建议的「禁足」措施,社会上意见都是父母担心会带来反效果,会令家庭冲突更明显,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影响,日后想再修补家庭关係可能困难重重,「禁足」措施或是阻止未成年青少年北上滥药一个便捷解决方法,将决定权交给家长,但家长可能未必知道应如何处理,亦会因此备受压力,对家庭关係、父母与子女双方的信任或会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制定条例前,当局应先对青少年和家长作相关评估,以免失去修法原意。

「禁足」措施是否能防止青少年北上滥药,是一个值得深究议题,但「一刀切」要详细考虑,因为可能影响每日跨境上学的学童,也影响其他有需要往返两地的青少年。

另一方面,他们在取得父母许可,但北上后,他们的活动情况,依然没有人监管,除非有年长者同行。

另一个可能衍生的问题, 是将青少年问题,赶入本地社区,而且更趋隐蔽,问题不但未能解决,甚至趋于严重及複杂。

社会工作局戒毒康复处处长李丽萍亦曾表示,近年青少年滥药情况或有趋向隐性化,除了北上滥药外,青少年在家,或朋友家中滥药比例亦相当高,「禁足令」会否有效防止他们滥药,有待研究。青少年处于反叛期,「禁足」措施可能会加剧青少年反叛行为。

青少年犯罪并非只属治安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问题,有需要社会各界同共关注,共同採取应对行动。要根治青少年吸毒问题,必须从教育着手,应先从家庭教育及复和层面入手,从家庭教育开始,加强亲子沟通及从复和层面入手,从小向青少年灌输正确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