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欺凌调查澳凌驾港穗台新 学者叹:虚拟七伤拳伤敌更伤己
自从互联网营造一个既隐闭安全又让人肆无忌惮的虚拟空间后,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可谓从未停止发生过,小至言语谩骂,大至人身攻击、身份职业地址「人肉大起底」、人像遭「移花接木」丑化……全球各国目前均要面对网络欺凌的规管难题,本澳街总今年初与香港、广州、台北及新加坡联合进行一项网络欺凌现象调查,发现澳门原来竟是网络欺凌的重灾区!
街总事后分析,澳门网络欺凌之所以冠绝五城,由于本澳地方小,社交圈子细,网络上一传十十传百,令受害者在社区上几无立足之地。有律师指出,《个人资料保护法》及《刑法典》都有相关法例针对私隐被侵犯的处罚,但执法部门取证非常困难,且要在网络上规管言论与言论自由之间取得平衡,同样非常困难。
街总希望调查能引起本澳社会对网络欺凌的关注。 (梁佩茵摄)
去年台湾一名24岁的女艺人因不堪在网络上遭恶意中伤而选择自杀,近日美国一名少女亦因长期被网络欺凌而自杀,情况引人关注。本澳近年社交网站亦有不少类似情况发生,受害人因各种原因被「起底」,而其个人资料及相片亦被贴上社交网站,无数受害人被各「键盘战士」放大公审。
澳门街坊总会联同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香港游乐场协会、台北励友中心及新加坡Boy’s Town等四地团体,于今年2至6月期间,围绕网络欺凌现象展开调查,在团体所在的五个城市,合共访问了4,151名青少年,当中受访问澳门人468名。
澳门连夺两个包尾「第一」
街总昨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结果,受访者中有逾70%今年曾遭受网络欺凌,曾对他人进行过欺凌行为的人数,比率亦达68%。在澳门,欺凌情况最为严重,网络欺凌受害人和欺凌者的比率,均超过80%。调查亦发现,澳门人上网时数平均为每日5.44小时,亦是五个城市中最高。
研究又发现,相关欺凌行为主要包括骂战、骚扰及「人肉起底」,造成相关情况的原因,包括压力、焦虑及抑郁等负面心理。
是次调查指出,高中男生最容易成为网络欺凌者的高危群体。 (资料图片)
欺凌者亦是可怜虫
在欺凌者与受害人之间的关係方面,报告指出,朋友之间较常出现欺凌情况,高中男生更成为网络欺凌者的高危群体,但仅有约20%人士,会在遭受欺凌后向他人寻求协助。值得留意的是,青少年在网络欺凌中的角色,无论是受害人或欺凌者,他们的抑郁、焦虑及压力指数均高于其他人,尤其是欺凌者更高于受害人。
明仔惨遭「朋友」冷嘲热讽
街总昨日更邀请本澳一名受害人现身说法。16岁的明仔称,早前在微信朋友圈放了与女朋友的「亲密合照」,结果不知何故被人截图放在Facebook上,更接近200多个分享,明仔虽然感到非常愤怒,但因自己未成年,又不想家人知道,只敢向朋友诉苦,亦不敢报警。他亦曾向网站检举但无作用,事件令他惨受「朋友」冷嘲热讽,对他心理造成很大打击,事发后一度「唔敢出街见人」。
「澳门街」传播率最惊人
澳门街总社区青年服务队队长周钊平表示,青少年往往以为网络欺凌是「开玩笑」,未有了解到对受害人造成严重伤害,而且澳门地方小,社区圈子较细,网络上一传十十传百,容易被熟人知悉,令受害者更加困扰。
街总邀请本澳一名16岁受害人明仔在发布会上讲述在网络上遭友人欺凌的经过。会上用屏障隔着保护受访者。( 梁佩茵摄)
不辅导 受害人会变欺凌者
相关团体提出三点建议,包括强化预防网络欺凌的教育、希望老师和社工能强化对网络欺凌的敏锐度、以及支援和关注在欺凌事件中的不同角色。意见指出,由于在调查中发现欺凌者和受害者人,很多时候会出现身份重叠,即受害者有可能在受到欺凌后无法调节自身的情绪和心理,在他们出现被欺凌的情况下受朋辈等心理影响,转变成对他人进行欺凌的一方。
因此,街总建议在帮助受网络欺凌影响的青少年之余,青少年服务机构、学校及家长,更应强化预防网络欺凌的教育;另一方面,对受欺凌人及进行欺凌的一方更要作出积极、正面的支援和辅导。
网络欺凌取证甚艰难 平衡言论自由亦不易大律师洪荣坤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本澳没有专门针对规管网上行为的法律制度,但在涉及网络欺凌的行为中,依照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言论,有可能会触犯《个人资料保护法》或《刑法典》,例如诽谤、侵犯隐私等罪名。
洪荣坤指出,现时没有网络实名登记制,网民发言毋须核实身份,往往有人在网上发布一些不实言论,但又未达到违法的程度,当事人心理上受到损害亦投诉无门。但如果有人发布言论涉及公然诽谤他人、公开他人隐私资料等,经当事人报案,有关执法部门可採取行动。
对于是否需要针对网络欺凌进行立法规管,洪荣坤认为,社会对这问题需要深思,因为网络世界无远弗届,如果立法规管网上言论,便有侵犯言论自由之虞。此外,要严格执法就要调查取证,此举可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又不一定能成功,反观其他西方国家,亦没有针对网络欺凌进行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