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掘路提升效率保障民生

澳门交通问题由来已久,除了各项公共交通服务难以满足市民游客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外,无休止的掘路亦是病因之一。交通事务局日前公布,明年掘路工程有近千宗,交通压力有增无减。这无疑令今年已饱受掘路困扰的澳门市民更「担惊受怕」。道路工程协调小组强调,当局将推行十项优化措施协调掘路,尽量减低对交通的影响。希望当局认真吸取过去几年的经验教训,落实做好协调工作,赢回市民信心。

澳门发展迅速,水、电、通讯等地下渠网、管网设施无可避免要升级改造,以配合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现代化,但澳门土地狭小,人多车多,加上旧城区又多横街窄巷,每当掘路就会「牵一髮动全身」,从街头塞到街尾,甚至影响整个地区的交通状况,加上明年道路工程上千宗,当局有必要从两方面着手,减低道路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一是提前做好规划统筹,协调各施工单位合併施工。政府早于09年组成跨部门的道路工程协调小组,联手工务部门、民署、水、电、电信、燃气等公司。小组应充分发挥统筹和协调的作用,避免出现「拉鍊路」反覆开挖的现象。

二是优化掘路技术,提高工程效率。土地工务运输局今年在新口岸区污水截流管道工程中,再度引入「盾构工法」施工,将「盾构机」在地底中推进,既不影响地面交通与设施,亦少受季节、风雨等气候条件影响,同时减少噪音和扰动。

「盾构工法」作为一种成熟的施工工艺,在外地早已被广泛应用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本澳可增加经验掌握技术,未来用在其他用途,如开挖隧道、共同管沟等,降低施工对路面交通的影响。

此外,当局可以尝试将建造「共同管沟」作为地下管线铺设的发展方向,把供电、通信、供水、天燃气等管道集中管理。欧美发达国家早在百年前就开始採用「共同管沟」,毗邻澳门的珠海横琴新区亦已採用此技术,打造出一条全长33.4 公里的「日」字形环状管廊系统,所有电线电缆、供水供气、排污排废、送冷送暖、光纤通信以及管网维护等等,全都集中于地下综合管沟之中,管沟中还安装通风设施及监控设备,方便各专业管线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下管线愈来愈多,掘路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当局需要提前做好规划统筹协调,减少对市民出行及道路交通的影响,同时要积极借鑒横琴等地经验,採用共同管道以减少管线铺设,避免出现掘路工程长年累月「遍地开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