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最新国际研究治疗肺癌 肺癌基因变异治疗重大突破

肺癌是全球最多人罹患癌症,每年约有160万人死于肺癌,当中70%为肺腺癌,患者不少是女性及非吸烟人士。香港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教授领导的一项最新国际研究,经过两年研究证实,带有表皮生长因数受体(EGFR)基因变异的肺腺癌患者,可透过新治疗模式,将其无恶化存活期有效延长超过一倍,是为肺癌治疗的重大突破,代表医学界在抗癌「战役」上再下一城,同时标誌着「个人化治疗」的新里程碑。

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兼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莫树锦,本周一在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现时肺腺癌患者如证实有EGFR基因变异,可接受一线标靶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但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九至13个月会出现抗药性,需转回接受传统化疗;而当中过半患者的癌细胞出现一种名为「T790M 」基因突变,又称「癌症进化」,因此出现抗药性。

新标靶药比化疗优胜两倍

莫树锦教授于前年起领导一项长达两年国际性研究,将来自20个国家及地区共419名带有T790M基因突变、并在接受TKI治疗后病情恶化的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新标靶药奥希替尼(Osimertinib)及传统化疗治疗。接受新新标靶药奥希替尼治疗病人,无恶化存活期平均逾十个月,传统化疗则为约四个月,即疗效是传统化疗的两倍以上,而且副作用较低,可大大纾缓癌病徵状及患者不适。

患者奥希替尼治疗成效显着

一名前香港纪律部队高层,现年63岁的Doris Chow于2011年病发,当时正处于肺腺癌第三期,服用第一线标靶药物TKI,病情受控一年后复发,癌细胞更扩散至脑部。经过几次电疗后,于去年底病情再度转差,其后莫树锦教授在Doris身上检测到T790M基因突变,于是推荐她参加奥希替尼药物临床试验治疗(Patient Assess Program),尝试以奥希替尼治疗控制病情。

Doris于今年1月开始服药,到8月时病情已大致受控,成效十分显着。药物所带来副作用如肚泻、出疹及皮肤乾燥等症状均有出现,但不太严重,除肚泻外,新标靶药并未如TKI和化疗般影响她的生活质素,对病情控制亦相当有效,更笑言仍可继续吃最爱的甜品,对此Doris 表示十分感恩。

接受新疗法的肺癌患者DorisChow(中),与莫树锦教授(左)及林国智教授(右)会见传媒。(李亮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