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解放还是屠城
「勿忘阿勒颇!勿忘叙利亚!」22岁的土耳其警察开枪击毙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后,高举枪枝,在乾净明亮的展览会场喊出口号。倒卧血泊的大使与西装毕挺的枪手,让这个血腥的画面看来像是电影片场侧拍,矛盾与不真实的感觉透过相片传递给全世界。叙利亚与阿勒颇战事同样充满矛盾,自叙利亚政府军收复阿勒颇以来,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传达两种战后情绪, 一种是对叙利亚政府的谴责, 一种是对叛军挫败的欢庆,在主流媒体已经不受信任的现在,更多人选择相信后者。
然而阿勒颇之战远远不能称之为解放,因为这场六年多的内战起源于对暴政的反抗。在叙利亚,仅佔人口11%的什叶派阿拉维派长期掌权,佔全国超过七成人口的逊尼派(包括250 万库尔德族人)只能接受次等待遇,在国家法律中,他们甚至不能称之为公民, 不能就读公立学校。2011 年的茉莉花革命中,总统阿萨德将年仅13岁的抗议者严刑拷打致死,让原本争取言论自由的运动演变成至今仍未结束的内战。2013年,政府军对人民施放化学武器,明显跨越人道主义的界线,却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制裁,叙利亚在俄罗斯与土耳其的苟且之下逆转战局,并不值得庆贺。
而叛军的失败也不值得同情,因为现在的叛军早已不是当年的叛军,遭到伊斯兰激进分子严重渗透,原本的叙利亚自由军已被极端组织阿盖达分支「努斯拉阵线」取代,进化为现在的「征服阵线」。国际特赦组织6月曾发布《折磨是我的惩罚》报告,揭露「征服阵线」在阿勒颇的残酷统治,他们控制了当地人民甚么可以说,甚么不能说,稍有违抗就会受到死亡威胁,而极端分子对当地的严格管控,让许多居民生活在恐惧之中。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阿勒颇之战的结果?不同势力控制之下的新闻媒体刻意弱化部分讯息,强化某种立场,不变的是,平民都是这场战争中的受害者,对政府军残杀平民的批评,并不意味着对叛军的同情,而是对战争的抗议。
普京与阿萨德的胜利,绝不是正义的姗姗来迟,因为普京从来不希望战争结束。俄罗斯干预叙利亚问题的最大目的,是终结以美国、沙特为首的原油及美元控制,减少美国对国际事物的影响力,而叙利亚是连接「供应」(中亚、中东)及「需求」(欧洲市场)的中间点,内战期间,俄罗斯联合油气公司与叙利亚石油部签下9,000万美元合约,在叙利亚一片海滨区开採石油,这场仗打愈久,其他能源供应者的管线计划就被拖延愈久,大大增加俄罗斯掌控市场的能力。
暴政必亡?终结暴政就能终结战争?恐怕这是一场压迫与反抗的无间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