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 无法弥补的裂痕

美国三大情报机关6日公布调查报告,明指俄罗斯政府在总统普京的命令下,以黑客入侵、製造舆论等方式,有意图的诋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莉,支持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影响美国大选结果。这份报告究竟有多少事实证据支持并未公开,而看过完整报告的奥巴马与特朗普两人仍然坚持各自的立场。选举的结果无法改变,也没有哪个人真的被说服,特朗普说这是民主党人输不起的表现,也许说中了某种核心意义。

英国牛津辞典将「后真相」(Post-truth)选为年度词彙,这个词在英国脱欧与美国大选期间,出现机率增加200 倍,改变了全球政治。「后真相」指的并非「假事实」取代了「真相」, 而是「真相」已经不再有人关心。过去人们以为每一场辩论总会把道理愈说愈清楚,或者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真理愈辩愈明」,然而「后真相」时代意谓着讨论未必会有更多交集,真相未必会有人在意,每一次辩论不会有结果,最终大家只是选择自己偏好的一边。特朗普竞选期间的言论不断被主流媒体纠错,但铺天盖地的「事实查核」没有让多少粉丝回心转意。

在「后真相」时代,认知本身成为了事实,情绪反应比科学验证更加重要。在社交网络的催化下,既有的偏见与概念只会不断加强,个人化的讯息制定譬如脸书的「过滤气泡」,让每个人活在自己的同温层里,根据自己的意见或偏见,听见自己想听的,看见自己想看的,而不愿意去相信其他事实的存在。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由分歧建构的世界,公共事务的讨论,从来不只建基于事实之上,还包括了人们如何去解释这个事实,每种不同的框架都提供了对同一个事实的不同解释,特别是当牵涉到政治的时候,即使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气候暖化现象,都必须放在意识形态的框架内才有意义。同一份报告,特朗普称之为对手输不起,奥巴马及民主党人可能称之为迟来的正义,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最终无助解决分歧。

特朗普的支持者与批评他的自由派,分别站在身份划分出的界线两端,两边人马的胶着讨论,事实上没有办法促进任何有效的进展,他在胜选演说中强调,现在「是时候包扎分裂的伤口」,并承诺要做「所有美国人的总统」,连败选的希拉莉都呼吁支持者给特朗普一个机会,但是如果人们连对基本事实都没有共识,怎么能让民主运作呢?已经裂开的伤口,真的有这么容易癒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