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界石意义会遭损害 城规会:是次情况特别
城规会委员林翊捷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莲溪庙地界石不同于一般石碑,莲溪庙是法定文物,地界石是当时决定界线的象徵,将其移动会令其意义受到损害。他认为,即使文化局允许移动碑石,在施工前亦应向公众解释清楚允许移动原因、价值的影响等,不应在公众不知情下移动。
莲溪庙建成那刻,界石一直伴随左右达近160年。 (刘凯辉摄)
另一委员胡祖杰接受本报访问时则称,工程施工中如遇到同类情况,监督工程师会通知工务局,再由文化局人员到场勘察文物的历史价值。过往黑沙、路环和大三巴附近施工过程若发现文物,需要停工或修改图积。胡祖杰认为,是次情况特别,相信界石现时所在地亦非原址,建议在附近找一个合适地方安放界石、标注如何被发现及其历史背景,供公众参观。
庙石相伴近160年
历史学会理事长陈树荣接受本报访问时称,界石为旧时公共建筑物业的标记,莲溪庙属公共建筑之一。界石标记着建筑物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具有法律效用。他称,莲溪庙为中区比较历史悠久的庙宇,早于同治六年(约1865年)建成,至今已近160年历史,最早期庙前有一条小溪及池塘,因而命名为莲溪庙。庙宇建成一刻,界石亦一直伴随左右,同样有过百年历史。莲溪庙另一块地界石曾于早年在开闢道路时被发现,及后曾在博物馆展出后至今一直在白鸽巢公园内被好好保存,供市民及游客观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