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旧楼隐患需政府牵头

澳门僭建问题严重,花笼、檐篷等星罗棋布,新桥区亚利鸦架街得胜大厦前日发生的一宗拆卸花笼意外,再次敲响全澳僭建花笼安全隐患的警钟。虽然当局近年推出多项优惠计划鼓励业主清拆僭建物 ,并且加大力度打击大厦违规僭建,惟反应并不理想。要拆除僭建花笼这颗随时随地都可能引爆的「都市炸弹」,当局有必要考虑尽快完善业主管理法例,并主动介入旧楼维修。

现时本澳不少小业主都在单位外墙加建花笼等僭建物,有小业主更将本来的视窗非法扩大,建成大型花笼,并在花笼上置放重型物件如洗衣机等,甚至将之作阳台供日常活动的空间。由于僭建物一般採用较劣质材料,容易鏽蚀及难以长期承荷重型物件,会令大厦外墙加速老化,容易有石屎剥落危及途人,大量僭建花笼还会引致楼宇结构,可谓害人又害己。

虽然过去数年,土地工务运输局先后推出多项针对旧楼维修的扶助计划,包括「楼宇管理资助计划」、「楼宇维修资助计划」等,可惜不是乏人问津,就是维修方案不到位,始终未能根治楼宇建问题。

澳门「都市炸弹」拆不完有三大障碍,首先是澳门未有设立强制验楼法例,虽然《都市建筑总章程》规定,业主每五年要验楼一次,但由于该法规全无约束性,业主难免然「得过且过」。其次是本澳大部分楼宇未有成立业主管理委员会,加上不少旧楼住客仅为租客,难以联络到业主,以致没有牵头人提出楼宇维修。再者,当中最大的障碍则源于部分业主的自私心态,除了不想「夹钱」,还担心所住单位的僭建空间不保。

僭建花笼问题并非澳门特有,工程业界早就提出应借鑒邻近地区强制验楼的做法,推动澳门旧楼检测维修。例如现时香港30年以上的楼宇,强制每十年验楼一次,五年验窗一次。验楼连维修的费用每户约港币五至六万元,楼宇户数愈多分摊的费用愈少。

香港最初推出强制验楼时,业主多不愿意踏出第一步,情况与澳门近似,但措施实行至今,当地在杜绝僭建花笼、檐篷,以及扶助老化楼宇维修方面的成绩理想,因此,要有效推动验楼及维修,必须政府主动带头介入,并制订完善法律制度处罚违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