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精神扎根澳门点滴传承 功夫不负百年心

咏春是扬威海外的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从李小龙的斐声国际,到一齣齣以李小龙师傅叶问为原型的武术电影接连上画,不单叶问的一代宗师形象深入民心,同时从港澳乃至全球掀起一股咏春热潮。澳门与咏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至今仍有多位咏春传人在默默耕耘,薪火相传。本报早前独家採访到叶问千金叶雅媛,身兼澳门咏春总会主席的叶问徒孙麦国根,以及铭念咏春文化协会会长杜德,与广大读者分享咏春在澳门的发展历史,以及叶问师徒间鲜为人知的练功轶事。

杜德师傅(中)现场弹奏音乐,帮助徒弟掌握咏春招式的节奏。( 梁佩茵摄)

师兄弟双手互博认真过招,将咏春招式的攻守兼备表现得淋漓尽致。 ( 刘志衡摄)

谈及一代宗师叶问与澳门结缘的那段历史回忆,叶问千金叶雅媛表示,1949年叶问从佛山迁居香港期间,曾在澳门停留一段时间,当时他已70多岁, 如本澳着名的咏春大师何金铭就是他在澳收的徒弟之一。据叶雅媛忆述,叶问当时住在新马路木桥横街,因当地多贩卖鸟雀的商铺,所以又叫「雀仔街」,他非常欣赏澳门的徒弟徒孙,即使后来移居到香港亦经常回澳探望徒弟。

「银幕叶问」贴近真实形象

叶问系列影视作品近年不断推陈出新,令由港澳到亚洲乃至全球都掀起一股咏春热潮,对于真实生活中叶问与电影作品所塑造的荧幕形象是否相同,叶雅媛笑言,虽然是电影,但当中很多情节都是真的,例如现实中的叶问非常疼爱老婆,而且很平易近人,还十分风趣幽默。

身兼澳门咏春总会主席的叶问徒孙麦国根亦表示,「师公每次来到澳门都会观摩指导徒孙练功,而且为人爽朗随和没有架子,跟所有徒弟徒孙都有说有笑」。有一次叶问重回澳门,麦主席与一众同门师兄弟就略尽地主之谊,带师公游览澳门,还拍摄了很多珍贵的照片。

一代宗师叶问为咏春奉献一生,桃李满门,晚年所收弟子李小龙更是名扬天下,两人对传承发扬咏春有巨大贡献。(互联网图片)

结缘咏春恪守一生

澳门至今仍有多间武会教授咏春,铭念咏春文化协会是其中之一,会长杜德于1967年学习咏春拳,师承于叶问徒弟之一、咏春大师何金铭。杜会长形容,师公叶问「温文尔雅」,跟一般的武夫形象截然不同。

谈及练习咏春拳的经历,杜会长指,何金铭师傅当年非常严格,直言「现在回想起都十分害怕」,众徒孙都非常敬畏他!「师傅他要求高,而且较沉默寡言,训练时会要求学员不断加大强度,而且几乎不会称讚学员,能够与他真正交心的徒弟不多」! 虽然严肃到令人心生敬畏,但因师承叶问,故举手投足也有份儒雅,只会眼神严厉却从不破口大骂。

对于当初为何拜师学习咏春,杜会长称,18岁那年因观看了电影《青蜂侠》,对戏中的武打招式燃起了个人英雄主义祟拜,亦正值当年何金铭是澳门非常着名的咏春师傅,于是决定拜师学艺,之后因个人事业未有太多时间练习咏春,至2009年退休,在其师傅建议下,决定将余生奉献给咏春,务求令咏春继续发扬光大。

咏春经历过辉煌时期,亦走过消沉困境,现时又再得到社会的重视,逐渐恢复生机,从三位咏春传人身上,可以体会到他们对传统武术的热情和坚持,祝愿他们能顺利地将澳门的咏春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下去。

因材施教创新授武模式 与时俱进助咏春发扬光大

澳门武术总会属下有多个学会教授咏春拳,吸引不少男女老少学习。杜德师傅谈到,以前的年轻人体能好,但现在的年轻人则较为聪明,懂得用脑去分析拳法,而且现今的年轻人自尊心较强,要用新思维去教,「上一代师傅都会较为严厉,我较主张团队精神,一齐去研究,」他选徒弟也有一套标準,「首先一定要善良,平和,互相尊重,若性格内向就更好」!更适合以柔制刚的咏春拳法。

杜师傅笑言,上一代因环境问题,当时华人易被土生欺负,学会一招半式后总心思思想实战,而且以前可以「打下手,切磋下」,今时今日「切磋下」分分钟变刑事。追着时代变迁,现在视咏春拳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艺术修养,他又形容,自己教的咏春像是「文言文」会较闷,若要学「白话文」可能要找其他咏春师傅。

三位与咏春结下不解之缘的武术界前辈,澳门咏春总会主席麦国根(左)、叶问千金叶雅媛(中)及铭念咏春文化协会会长杜德,将咏春同澳门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有趣的是,杜师傅的徒弟都精通乐器,后来与何师傅一同想到把音乐与咏春拳结合,未来亦会朝着这个方向,创作更多不同的咏春表演,但强调咏春拳是独一无二,不会与其他功夫结合,「万里长城就是万里长城,牌坊就是牌坊,两者不能随便加东西上去」!这个是不能改变的原则。

叶问曾在新马路木桥横街短暂居住,因当地多贩卖鸟雀的商铺,所以又叫「雀仔街」。图为现时木桥横街周边生活区。 (互联网图片)

协会亦有参与澳门首届武林群英会,杜师傅带领12名弟子参与表演。他希望,澳门能每年举办一次此类型的武术盛事,让学武之人有平台发挥,而且对澳门发展也有好处。

一齣齣以叶问为原型的武术电影近年接连上画,叶问女儿及叶问徒孙均证实当中很多情节是确有其事。(互联网图片)

百年咏春渊源流长

中国武术渊源流长,南北派别百花齐放,咏春拳是中国武术宝库中的一块美玉。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相传咏春拳始创于五枚师太,她是乾隆年间南少林武学大师,与至善禅师、白眉道人、苗显、冯道德并称「少林五老」,传说五枚师太观看蛇鹤相斗开悟,后将拳法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而另一说法係严二所创,再传给女儿严咏春。无论如何,自严咏春始,传予丈夫梁博俦、再传梁兰桂、黄华寳、梁二娣、梁赞、陈华顺、梁壁、叶问。

相对其他武术门派,从前咏春显得有点「小衆」,其发展经历了两个非常时期。太平天国起事,广东「天军」不少粤剧界中人,第二、三代传人梁兰桂、黄华寳、梁二娣,为戏班中人或与之密切来往,清廷剿灭洪秀全后,火烧佛山琼花会馆,大杀伶人禁演粤剧,黄华寳、梁二娣自此隐姓埋名秘传拳法,因此咏春素有「发扬光大即违背祖训」之说。

自严咏春到叶问,两百年来咏春拳法在大陆迭经波折,发展受到限制,不过自叶问迁居香港,向政府注册正式成立「咏春体育会」,自此发扬光大流播海外,叶问亦因此被尊为「一代宗师」。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大宗师叶问亲传弟子何金铭宗师在澳门公开设馆传授以来,半世纪来育人无数,曾经就学的弟子遍布社会各个阶层,而近年更把咏春拳术带到社会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