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柱歪斜 砖崩墙裂 杂草丛生 中葡友好纪念物融和门下场凄凉
象徵中葡友好纪念物的「融和门」于1993年落成,是澳门回归中国前,澳葡政府花费澳门币2,800万元建造的首座纪念物。然而,甚具历史意义的「融和门」却日久失修,多年来受风雨侵蚀,更发生柱体花岗岩剥落事件,通往「融和门」的石桥杂草丛生,砖崩地裂,境况让人唏嘘。
立法会议员陈虹在昨日立法会全体大会议程前发言时表示,自己曾到现场视察,目测发现「融和门」基部部分桩柱断裂、倾斜,让人担心其安全隐患,这个景象与入口处的碑记「融和门,两国人民的心愿,澳门的精神」,显得极不协调。
「融和门」日久失修,纪念碑旁早前更经常堆满垃圾, 让人难过。 (互联网图片)
陈虹(下图)认为,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任由「融和门」长期残破,将大大影响澳门的旅游形象。她又指出,当局去年在回覆其质询时表示,要待妈阁交通枢纽及相关轻轨工程完成后,才可展开海滨步道建设及「融和门」修复工程,认为等待时间太长,促请优先修复「融和门」。
陈虹又表示,当局并未在「融和门」入口处设置警示标语,一旦再发生剥落甚至倒塌意外伤及市民或游客,后果可大可小,促请有关当局尽快作出全面的检查和安全评估。
「融和门」当年耗费2,800万元建造,象徵中葡两国友好关係,惜如今破败残旧,境况让人唏嘘。 (刘凯辉摄)
桩柱歪斜 惨不忍睹
本报记者昨日到现场採访,发现「融和门」一如外界所说般凋零残旧,这座曾经见证澳门回归的着名建筑物,现时可以用「日久失修、乏人问津」八字来形容。现场所见,承托「融和门」的十多条桩柱,部分出现断裂,而通往「融和门」的行人天桥,多条桩柱亦同样断裂,天桥两旁的护栏损毁严重。
原本旅游塔往妈阁一段路径,是跑步爱好及游行必经之路,但都对被废弃的「融和门」,都过门不入。屹立在西湾,与横琴隔海相望的「融和门」,现时就像一座被遗弃的「小孤岛」。
陈虹早前曾往「融和门」视察,发现石桥桩柱出现歪裂倾斜情况,记者昨日观之,情况未有改善。 (刘凯辉摄)
政府有责任维修保养
中区社区服务谘询委员会委员林宇滔认为,「融和门」问题已搁置良久,当局应尽快维修,并要有长远处理方案;至于「融和门」荒废至今有很多原因,其中涉及维修或再利用建筑,需要谘询原有设计师意见,而且当局亦要考虑维修保养的经济成本问题,综合成本数据,出台一些处理方案,向社会公众交代。
纪念物成「蛇客」抢滩热点
近年不少人提出要正视及处理「融和门」,惜没有受到当局关注,亦没有政府部门牵头解决问题。虽说「融和门」目前不对外开放,但入口处却是「门户大开」,市民游客随时都可以步行入内。
据悉,曾有市民入内拍摄婚纱照片;亦因为其在岸边延伸,过往成为不少「蛇客」偷渡登岸的「胜景」,如2015年11月,警方在上址拘捕多名「蛇客」。
另外,林宇滔认为,「融和门」作为首座中葡友好纪念物,当局在处理时要充分考虑中葡友谊象徵的意义,亦可藉此对公众进行乡土历史教育,让下一代知道身边事物的意义所在。
2,800万元豪建「融和门」 23年后游客不识乏人问津曾是中葡友好纪念物的「融和门」,是澳葡政府在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前,在澳门建立一系列纪念物之一,第一座建筑物就是「融和门」。
「融和门」由四根高40米的两组支柱相互勾缠而成,象徵两国关係友好、紧密。「融和门」为钢筋骨架,混凝土浇注,支柱表面铺设黑色花岗岩。最初设计有供游人休息的长椅,四周还装有射灯,在晚间照亮整座建筑物。据悉,「融和门」近一年射灯早已熄灭,游客至此,都不知那是甚么建筑。
「融和门」1993年2月动工,同年9月完成,设计者为葡萄牙雕塑艺术家拉果.亨利克,由葡资德力建筑公司承建,当时工程总造价高达澳门币2,800万元。原计划在当年6月10日葡国日、贾梅士日暨葡侨日揭幕,但迁就时任葡萄牙总统苏亚利斯当年底访澳,故揭幕仪式延迟至10月29日举行,并由苏亚利斯主持历史性的剪綵仪式。
通往「融和门」的石桥,杂草丛生,砖石崩坏;林宇滔认为政府应尽快修葺。 (刘凯辉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