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通缉」骗案殭尸还魂 服从国家指令 女商人汇千二万
正当司法警察局日前公布2016年刑事立案指电话骗案的专案调查数量为26宗,较2015年的164宗大幅下降84.1%,亦较2014年的245宗下降近90%,深庆警方打击得力之际,司警昨日公布一宗发生在去年11月,事主前晚才报警的「沧海遗珠」案件,一宗案件损失1,200万元(港币,下同),抵得去年全年电话诈骗损失总数256万元的4.7倍!
一如先前假冒内地政府机构的电话诈骗案,65岁本澳女商人接到一快递公司电话,指她寄出的一个邮包被内地公安查获,内藏200多张假身份证,指她涉及刑事罪行及在通缉之列,之后假公安、假检察陆续登场,女事主最后在港澳两地共汇出1,200万元,她前晚和家人谈起,方知受骗。至于拥有雄厚财力的女事主背景,是否一早被骗徒摸清,有待警方调查。
假冒内地机构网址,是电话骗徒惯常所用招数;但骗徒掌握事主个人资料,则甚有可疑。 (资料图片)
司警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上透露,前晚(24日)一名报称商人的本澳65岁女事主报警,指遭骗徒骗去1,207万元;消息一出,即时轰动整个警局!
骗徒为了令事主「入局」,更会製造事主被通缉的假象。 (资料图片)
旧桥一样有人中招
据女事主向司警供称,去年11月24日在香港接获一个匿名电话,对方声称是一间快递公司的职员,指她不久前寄往内地的一个包裹被内地公安部门查获,女事主摸不着头脑之际,电话随即被转驳至一个「公安部门」,一名「公安」对她称,她寄出的包裹内放有200 多张伪造身份证,直指她涉及多宗刑事案件。
女事主的电话未几被接驳至「检察院」,一名自称检察官的声音响起,指相关部门需要暂时冻结她怀疑由犯罪所得的个人资产,又要求她将所有资产转移至指定的内地银行账户,强调只要调查完结后,证实她与犯罪无关,便会全数归还给她。
女事主半信半疑之际,对方随即向她提供一条网站连结,女事主在网址内发现自已被「通缉」的讯息,更附有她个人照片及身份资料,又指为方便调查,要求事主需对案件保密。
司警发言人蔡昕晖(左)呼吁市民不要轻信不名来历电话的内容,若有疑惑应寻求警方协助。 (刘凯辉摄)
六次汇款不起疑心
骗徒似对她的背景深有研究,女事主发现通缉内容中其个人资料无讹,惊慌下遂按对方指示行事,于去年11月25日至今年1月4日期间,在港澳两地的找换店和银行,先后共六次汇出1,207万元。司警相信,骗徒恐一次过大笔汇款,会引起银行方面警觉,于是吩咐女事主分六次汇款。
女事主完成所有汇款后,自此与对方失去联络,初时还以为事件告一段落,但其后愈想愈不对劲,前晚和家人谈及此事时,家人闻言大惊,女事主方觉被骗,于是往司法警察局报案。
寄望内地公安破案
司警见事态严重,马上透过「紧急区域联络机制」,向内地相关部门寻求协助。司警表示,暂时未有任何人士被捕,同时呼吁市民,提防电话诈骗有四点可注意,包括不应随便接听来历不明电话;不要轻信陌生人在电话中所说的内容;所有国家机关更不会在电话中叫人转账任何款项;而市民遇到疑问时,应即时向警方核实或直接报警求助。
狐假「阿爷」虎威屡试得手 前年电骗92宗 民失500多万
根据司警资料显示,假冒内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继「猜猜我是谁」之外,最常见的电话诈骗手法,而这种利用受害人害怕牵涉犯罪及服从国家机构的心理弱点,有很大得手机会;司警分析,当受害人突然被「国家机关人员」告知其个人账户被盗用,不少出于服从心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慌乱下都会按照骗徒指示,把金钱转移至「更安全」的新户口,结果全打了「水漂」,一去不复返。
假冒内地权威部门骗案,最初由2014年4月冒起,八个月内有纪录的骗案为20宗,至2015年已急升至92宗,尤其是2015年5月,司警于一个月内开立36宗专案调查,创下同类诈骗案的单月最高纪录,但到了同年下半年,却又逐步下降,全年录得被骗总金额为澳门币575万元。
至去年,由于政府广泛宣传及教育,司警仅开立七宗相关专案调查(涉及金额43,000元),较2015年急减85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