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开竞投利多于弊 政府可参考中港做法
本澳多年来无地供应,住宅供不应求状况加剧,楼价难以得到遏制。政府希望年底可以公开竞投数幅土地,并研究兴建较便宜的楼宇。公开竞投虽可增加巿场透明度,减少贪污出现;但另一方面,社会又担心发展商会一窝蜂买地,引发天价买地,推高楼价。近年来在香港买地的中资开发商剧增,已令不少本土开发商受到威胁。有本澳业内声音建议,政府实行土地拍卖,应效法内地限地价、以及香港勾地等做法,确保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自本澳回归以来,政府仅成功拍卖三幅地皮。
首幅拍卖的地皮採用暗标拍卖方式,于2004年以较底价高出三倍的高价成交。自爆出欧文龙「世纪巨贪」案后,市场要求增加透明度,政府开始改革土地拍卖及招标制度,随后以招标方式卖出另外两幅相连地皮,于2008年以较底价分别高出八及九倍的高价成交。有业内人士表示,过往的土地竞投反应热烈,反映房地产界对本澳楼市的前景充满信心,亦证明澳门地政有关部门在土地估值方面,与巿场完全脱节。
人民币贬值、内地重点城市调控加码,近年不少中资发展商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包括香港。事实上,一直以来亦有不少中资发展商对本澳土地市场有兴趣,只是本澳无地拍卖。第一太平戴维斯澳门及中国西南区董事总经理廖沛霖表示,面对周边地区税项较重,一直以来都有外地投资者来澳查询买地,政府倘公开拍卖土地,会吸引不少外地投资者竞投。不过,政府今次高调提出卖地,但又提出暂时未有地卖,等同预言未来楼价会升高,除非加入特别条款,否则产生高价地机会较大。
另外,政府虽然希望可以竞投土地与建相对较便宜的楼宇,但受供求关係限制,难以确保地价便宜,除非政府竞投条例设定标準,如必须建设多大面积、房间数目,甚至可能规定祇可售予本澳市民等,但这又与公开竞投的原意相违背。
在房地产市场健康透明的前提下,公开竞投拍卖土地的确比直接批给更公平公开,可减低对政府利益输送的疑虑,同时亦有机会令拍地竞投变得更激烈。政府应尽早制定拍卖土地的长远规划及时间表,公开竞投时可仿效内地及香港应对土地市场过热的做法。最近内地热点城市流行「限地价、竞配建」,以及「限地价、竞房价」等方式拍地,成效显着。而香港则採取勾地做法,当地政府会预先公布今年会拍卖哪些土地,发展商有兴趣可先向政府出价勾地,将来拍卖时,勾地发展商必须入标,如果拍卖时无更高价竞投者,就由勾地发展商投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