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人士老无所依 怎么办? 记──人海孤鸿之「南湾Tony」
Tony !Who is Tony ?电影《旺角卡门》对白中的Tony,不少人可能早忘了,但说起澳门的南湾Tony,街坊都知道他的存在。人称「南湾保长」的Tony哥,铁定每日巡视南湾两次,街坊称讚有他坐镇,鼠窃狗偷退避三舍,更打趣封他为澳门「四大奇人」之一。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57岁的南湾Tony,是康复类别的轻度智障人士,香港出生的他,十岁前经常被父母吊高来打,又用火烧他小腿……十岁后由「姑妈」带他来澳门南湾,70、80年代的澳门街头,不时可见Tony蹤影,可惜不是在街头捡拾垃圾,就是瞓公园的凄凉画面……眨眼30多年过去,「姑妈」蹤影杳然,孑然一身的Tony,目前在露宿者之家栖身。
社会一直关注「双老家庭」问题,即年老父母照顾有智障子女,但Tony无依无靠,且智障人士较正常人更快老化,Tony打后数年,将步入急速衰老的窘境;如何照顾这类弱势社群,引起团体的高度关注。
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2015年履新后不久,在视察山顶医院期间,一名穿灰旧衣衫、脚踏拖鞋的中年男子,上前拍着谭司肩膊,轻语几句。这一幕让很多人诧异,究竟此君是谁?
南湾Tony虽说是轻度智障人士,但对于身世仍有强烈记忆及情绪,说到不堪处,忍不住数度哽咽。(李国星摄)
Tony 这名字 无从稽考
这名男子就是人称的南湾Tony,姓吴。Tony这个英文名字,南湾Tony是知道别人叫他的,但究竟是谁给他起的名字,则无从稽考,连南湾Tony自己都「搲爆头」。记者过去连续十多日紧跟Tony身后,终于有缘和他面访,地点是他寄宿近十年的青洲骏居庭露宿者之家。
Tony住的是双人房,但用的是公家厨房厕所,200余平方呎的单位,只有一个红白蓝行李袋、两大綑厕纸,一两件衣服及少许杂物。据院舍职员透露,Tony傍晚时分回来,洗澡后就在大堂看电视,没有其他嗜好,但他早上7时起床后,「节目」相当丰盛。
南湾Tony可不是白叫的,早上8时许,Tony已乘8号或8A号巴士到达南湾中国银行一带,之后踱步往附近的生利茶餐厅,津津有味地看人家吃早餐,时有好心茶客给他品嚐一两件早点。到茶餐厅「巡视」,是他每日一定要做的事。
南湾Tony每日都要到生利茶餐厅走一回,有好心食客不时给他嚐嚐早点。(互联网图片)
巡区打招呼 麵包店常客
南湾的大街小巷,Tony信步行之,途经的金铺职员、烧味店的师傅,都和他熟络地打招呼,Tony则大声回应。至11时左右,又坐巴士返回青洲宿舍吃午饭,下午2时许,再次坐巴士返回南湾,但地点就改往新马路一带,有时会去营地街市闲逛。
至下午4时许,则必定赶往南湾大马路一间麵包店门外,因为这是麵包店买一送一的「Happy Hour 」时段,有街坊购得麵包,都慷慨给一份, 是以Tony折返青洲时,都一袋二袋,收获颇丰。
你说他傻 他岂是傻!
Tony虽说是轻度智障人士,但和记者对答顺畅,他又懂自备零钱坐巴士,自理能力不弱,在外遇到问题,又懂得向店铺借电话打返宿舍求救,甚至过年时候,更会跑往财政厅一带,见有团体搞新春活动,主动上前拜年「逗利是」。
问他最喜欢做甚么事,则例牌回答:「我最锺意食嘢。」院舍职员林小姐笑说,Tony性格像「大细路」;惟难堪的是,Tony的智商,亦的确停留在十多岁的阶段。
忆悲惨童年 几度哽咽
讲到Tony的智商问题,则不得不提他的「童年阴影」。据他断断续续的向记者透露身世,大约是1960年在香港出生,十岁之前经常被父母虐打,有试过被父母「吊起嚟打」、「又用火烧小腿」……,说时感怀身世,几度哽咽,再也无法延续下去。不知是否这段惨痛经历,令他童年烙下永难磨灭的阴影,影响其身心发展。
Tony没有提及兄弟姊姐那些事,只记得十岁左右,由「姑妈」带他来到澳门南湾落脚,或许是这个原因,Tony对南湾始终不离不弃。有南湾老街坊称,20多30年前,的确经常有一名女子与Tony在南湾出没,但这名「姑妈」之后已难见蹤影。
南湾Tony对南湾情有独锺,不知是否与他早年由「姑妈」带来澳门南湾有关?(互联网图片)
身世之秘 难再追寻
又有街坊称,Tony来澳初年,经常在当年的工人球场,亦即现时的新葡京地段「打趸」,捡破烂有之,瞓公园亦有之,不折不扣是一名流浪街童。至于Tony何以被「姑妈」带来澳门?是他父母对他离弃,又或有其他隐衷?在那个港澳两地都处于动荡及贫穷的年代,再要追寻一段失落的人海故事,堪比艰难。
南湾Tony近十年都在骏居庭的露宿舍之家栖身,他住的是双人房。(李国星摄)
老化速度较普通人快一倍
社会上当然非只Tony一宗不幸个案,骏居庭露宿者之家主任叶志灵受访时表示,像Tony这类弱势社群,社会大众其实只须当他们是普遍人看待便可,问题是Tony目前虽仍可照顾自己,但弱智人士老化速度较普通人快很多,30岁即相当于普通人的60岁,再过几年,Tony将步入急速衰老的窘境。
澳门智耆之友协会会长刘玫瑰及理事长都广生受访时指出,目前本澳有「双老家庭」230个,双老是年老父母照顾智障子女,但当智障子女渐渐年老后,更加年老的父母可没有能力照顾他们,父母与子女要被迫分离,惟有各住各的院舍,这是另类的家庭悲剧。
南湾Tony每日傍晚都準时返回宿舍吃饭,晚间多数在大堂看电视消遣。(李国星摄)
重度智障500人
长期关注「双老家庭」的立法会议员黄洁贞称,社会应重视双老问题,参考国际标準,40至45岁的智障人士,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本澳目前约有1,700名智障人士,当中45岁以上有300多人,重度及极重度智障人士有500人。智障人士踏入45至60岁这期间,健康变化最为剧烈(Tony离60岁只有三年)。黄洁贞建议,当局应从速考虑「双老家庭」面临的危机。
社工局回应称,因应「双老家庭」日渐增多,预计今年逐步提供350个服务名额的四间智障人士住宿设施,但暂不考虑将安老与康复院舍二合一的建议。
骏居庭前身是三个货柜堆叠的流浪者栖身地,之后建成露宿者之家。(李国星摄)
政府急增硬件设施
而两年多前被Tony拍肩说话的社文司司长谭俊荣去年底在立法会称,未来一两年继续加强关注「双老家庭」问题,计划增加两间具有宿位的院舍,新增186个宿位(合共提供752个宿位),覆盖七成半21岁以上的智障人士,预计2018年前安老院宿位可增至2,300个。
不过,Tony却不属「双老家庭」, 而是孤家寡人一个,亲人不知在何方,来日艰难迫在眉睫,而自理能力又急速衰退,纵有宿位安身,坎坷前景让人难以释怀……
澳门智耆之友协进会会长刘玫瑰(左)及理事长都广生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安排「双老」院舍,体谅照顾智障家庭。(李国星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