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原区安老应对人口老化
本澳正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急剧增加的安老服务需求就是其中之一,虽然特区政府近年不断增建安老院舍,但对于庞大的老龄人口而言,始终杯水车薪,加上安老院舍的用地及人资长期紧缺,导致长者轮候安老院舍时间较长。追本溯源,特区政府只有贯彻落实「家庭照顾,原区安老」的理念,帮助长者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安老,同时纾缓医院及院舍的压力,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人口老化问题。
据人口暨普查局预测,到2036年,澳门65岁或以上的长者人口比例将达到20%,换言之,即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位长者。
为帮助有照料需要的长者安享晚年,特区政府近年不断增建安老院舍,社会工作局日前表示,未来两至三年将兴建和迁建六间安老院舍,将合共增加700至800个宿位,届时全澳宿位将增至 2,400至2,500个。
即便按此增速计算,20年后本澳安老院舍的数量仍远远赶不上老龄人口的增速,况且护理人员及院舍用地紧缺的问题目前依然无解,所以安老院舍向来是公认的最后一个支援方案,帮助更多子女履行照顾长者责任,落实「家庭照顾,原区安老」才是本澳安老政策的重中之重。
「原区安老」可分流社区上非紧急入安老院舍及减轻轮侯院舍压力,但前提是要有完善的社区医疗及家居护养服务作支援。因为社区医疗及家居护养服务收费比院舍便宜,能分担到家庭照顾病弱长者的压力,另一方面,家居护养服务能让子女外出工作的同时,亦安心在家有人协助照顾父母,一尽孝爱父母的本分。
特区政府早年大力扶持社区医疗及民间团体开展家居护养服务,经过多年实践,服务广受使用者认同,可是无论社区医疗或家居护养服务,近年都面对人资长期短缺的掣肘,纵然有心开展更多安老护老服务,却难敌人员流失、少人入行。
特区政府应考虑加大资助社区医护及家居护养服务,并研究政策鼓励及支援家属照顾长者,例如向与父母同住、承担照顾供养的纳税人,给予一定的税务宽减,甚至津贴或补助,同时在社区中发掘及培训义工,帮助有能力自理的长者留在社区中生活,让长者活得健康、开心、有尊严,达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