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碗船厂最快下月初清拆 马若龙:文物不能拆了再重建

路环荔枝碗船厂的去留引起保育与发展的争论,建筑师协会资深委员会主席马若龙昨日在澳广视时事节目「澳门论坛」上表示,荔枝碗旧船厂自上世纪50年代起已有文字记载,历史价值不证自明;船厂的建筑未经建筑师设计、自成一格,全是当代独有的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政府计划保育一两座船厂等如「有眼冇鼻」。但亦有市民持反对意见,认为荔枝碗船厂不过是模仿内地船厂结构,理应清拆,将照片及文字存放于海事博物院馆即可。

「澳门论坛」昨日探讨荔枝碗旧船厂去留及保育问题,发言嘉宾及市民多反对清拆。(资料图片)

马若龙表示,不能理解政府对荔枝碗保育计划的方向,批评政府工作透明度不足;他亦指,现有技术绝对可以修复破旧的船厂,并非政府所言只能清拆,而且荔枝碗整个区域具有保育价值,值得保育的文物不能拆了再重建。

马若龙(中)称厂建筑结构本身具价值,值得保育的文物不能拆了再重建。(梁灿旭摄)

政府不应「一刀切」

海事及水务局航行监察处长刘伟川表示,荔枝碗11幅地段的船厂有随时坍塌的危险、船厂失修非朝夕之事,结构破损亦非小修小补可以改善。但「守护路环荔枝碗船厂村关注组」成员谈骏业则表示,并非每间船厂都有安全隐患,像去年出现「爆柱」情况的六合船厂在经过维修及加固后已无大问题,且船厂与荔枝碗村的文化已融为一体,政府不应「一刀切」,否则将会破坏荔枝碗村的文化脉络。

拆后再保育失原真性

曾参与审议《文遗法》的前立法会议员陈伟智在台下发言指出,政府应考虑荔枝碗文化对澳门的重要性及稀有性,既然修复并非不可能,政府可先作研究,如研究结果是拆卸才算是负责任的做法,并非先拆再作打算。

律师洪荣坤发言指,政府清拆船厂区之后再保育是没有意思做法,即使政府日后再兴建一些仿製品根本不能够吸引人流,因为已经失去历史建筑的原真性。

工务局城市规划厅规划师麦洁茵表示,当局早在2012年至2013年与海事及水务局及文化局就荔枝碗一带的保育问题进行联合研究,并在2013年将有关研究结果交社谘委等部门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