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应对建筑业调整
正所谓「花无百日红」,任何的产业、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曾经被誉为澳门经济支柱之一的建造业亦不例外。随着本澳经济进入深度调整,以及大型娱乐设施项目陆续落成,原本接近六、七万的建筑业就业人口,在将来难免会相应回落,特区政府应及早关注当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引导与帮助本地建筑工人向上或横向流动,儘量减少因行业调整而产生的冲击及可能导致的失业问题。
劳工事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建筑业外地僱员去年大幅减少逾两成,加上今年第二及第三季度有数个大型娱乐场项目完工,预计建筑业就业人口亦会相应减低。
面对建筑业就业机会进一步压缩,或许有人会认为,本澳建筑业外僱数字长年高企,只要大幅削减外僱数量,就可以保障本地工人「饭碗」,但现实情况未必如此简单。
建筑业涉及众多工种, 本澳确实长期缺乏某些工种的专才,唯有高薪向其他地区聘请输入,加上本澳一直欠缺建筑工人专业认证制度,纵使政府是以保障本地人就业为大前提,亦无法衡量本地工人水平高低,难以落实优先聘请本地高级技术工人。同时,本地建筑行业青黄不接,进一步拉紧本地人资。在种种困扰下,建筑业就业机会减少对本地建筑工人的影响尤为严重。
随着本澳未来不断发展,尤其新填海地沉降后,各项大型基建工程将会持续一段时间,特区政府应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更多专业培训课程,强化本地建筑业工人的技术,协助他们提升薪酬待遇; 长远而言,政府应考虑仿效邻近地区,设立建造业培训机构统筹行业培训工作,同时打造本地工人数据资料库及相关认证制度,树立行业专业形象,一改过往建筑工人无文化的观念,提升社会认受性,藉此吸引年轻人加入建造行业。
政府施行完善的经济、劳工政策,无疑是纾缓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但能否充分把握每一个就业机会,归根结底是取决于僱员个人素质及竞争能力。面对逆境,本地工人更应奋发自强、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有实力,又何愁被人抢饭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