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美德从教育做起

澳门轻轨凼仔段预计在2019年落成通车,政府正就《轻轨交通系统法》进行60日公开谘询,谘询期至4月13日止,当中谘询文本对乘客的义务及责任作出规範,其中建议对不合理佔用「关爱座」乘客实施处罚,罚款由400元至5,000元不等,建议在社会引起极大迴响,认为用处罚方式,迫令「不合理」佔用「关爱座」人士向有需要乘客如长者、孕妇、残疾人士或小童让座,失去原有意义,让座有需要人士,应是出于个人内心,尊敬长者,关爱他人。

「关爱座」或称「优先座」,在世界各地公共交通工具十分普遍,源自一种社会概念,在公共交通车厢为有需要人士划定座位,鼓励关爱乘客,在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公车上早已设有「关爱座」,具有教育作用,提醒青少年敬老扶弱精神,有助提高市民品德修养,促成社会「让座文化」美德。

但近年在公共交通车厢内, 应不应该设置「关爱座」,引起颇大争议,遑论立法处罚「不合理」佔用「关爱座」乘客。最近香港港铁公司在每节车厢增加「关爱座」,由两个增至四个,反而引起应否在公车厢设置「关爱座」争议,并引述港铁本身以及台湾,日本,韩国经验,即使「关爱座」腾空,一般乘客都不会坐,也不敢坐,恐怕成为「批斗」对像,被人录影上载互联网,被批判佔用「关爱座」,不让座有需要人士,「关爱座」变成「留座」,浪费资源。

自从运输基建办公室上月初就《轻轨交通系统法》公开谘询,市民在不同场合对建议都不予赞同,认为现时本澳市民素质、教养、公德心日渐提升,在公共巴士上,大部分市民十分愿意让座。对「不合理」佔用「关爱座」乘客处以罚款,亦衍生其他问题,例如公平性,所有乘客均有购票乘坐,该如何执行「不合理」佔用「关爱座」,又是另一个疑问。

「关爱座」原意是为要关顾有需要人士,让座是要体现推动人与人之间互相照顾及关爱弱小,属于个人品德,以惩罚形式处理有违原意,将让座从美德变成强制义务,做法值得深思,这种属于礼仪或道德行为,应从教育和宣传着手,引导市民多留意身边有需要关爱人士,相互关爱,才能令社会和谐,令市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见到有需要人士,毫不犹豫,起身让座,人人礼让,大家生活得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