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青洲山「身怀」文物宝藏 曾是军事禁区 现沧桑不堪
海拔50多米的青洲山是一个不为澳门人熟知的「神秘」地方,现时周边被住宅、地盘、废车场环绕。看上去郁郁葱葱的青洲山,在外人看来,可能会认为是普通的一个小山头。然而,对历史学者而言,它却是「埋藏着丰富文物宝藏却曾遭到破坏的绿山」,亟待政府和社会各界去发掘、保育。
青洲坊会表示,青洲山存山泥倾泻隐患,促当局进行加固。 (袁金秀摄)
凭「禁区纸」出入山
青洲山原本是澳门半岛西北海面一个小岛,是澳门第六高山岗。100多年前,澳葡政府开始在青洲山周边筑堤修路、填海造地,使其逐渐与半岛相连。由于其独特地理位置,葡人于1865年在山上修建砲台、碉堡、岗哨等军事设施,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仍属于军事禁区、有士兵驻守,居民要凭「禁区纸」出入。
除了军事设施,青洲山上亦有天主教建筑。早于17世纪初,教会派员在山上修建房屋,于1828年在山上建一座别墅保存至今。这座超过180年历史的南欧风格建筑,被称为「修道院」或「避静院」。在澳门回归后,天主教澳门教区将这块土地出售,使得「修道院」变为商品,一度被改建为民工宿舍,而原本周边的园地,现已成废车场。由于缺乏维修保护,今天的修道院已经愈加残破,令不少热爱文物人士扼腕歎息。
全澳唯一血桐古树
由于地势隔绝、人迹罕至,青洲山保留不少稀有珍贵古树资源。据2012年底「全澳古树名木调查报告」所指,青洲山上有九个品种共36株百年古树,当中最古老的已有220年树龄,更加有全澳唯一的一棵血桐古树。
青洲山所蕴含文化历史甚为悠久,对理解澳门早期的中葡冲突及军事历史方面都有着重要地位,如明清时期的数次划界问题、鸦片战争中葡国士兵和清廷于青洲山共同与英军作战等事迹。青洲山上的军事建筑、避静院等都极具文化保育价值,政府应尽快成立跨司跨部门工作小组,制订针对青洲山的保育工作方案。
或许正如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李业飞先生所着《烟雨青洲四百年》一书中所述,「青洲岛的烟雨,曾令人神往;青洲山的荒废,更使人心悲。沧桑的青洲变化,见证了历史的演进。保育青洲山,寻找青洲的新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