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优势和作用 社研智库论澳门挑战与机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其在国家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为此,「澳门社会研究智库」日前以「粤港澳大湾区中澳门发挥的优势和作用」为题,召开内部专家学者研讨会。
澳门社会研究智库举行专家学者研讨会, 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中澳门发挥的优势和作用」。(社会研究智库图片)
有专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引擎,但在制度对接方面存在不少的障碍,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消除壁垒,从全域进行统筹谋划。有关资料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包括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佛山、肇庆、中山、江门、珠海九个城市和港澳两个特区,整个城市群的发展都存在一些优势和短板。从地理位置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面是以深圳作为核心城市,以高新技术作为主导产业;北边是以广州作为核心城市,以贸易作为主导产业。
然而,西边并没有存在核心城市,澳门应当争取扮演一个可以辐射西边城市发展的领头羊角色。由于每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并不均衡,软性对接制度成为关键。澳门应该以三藩市大湾区和东京大湾区为案例来做比较分析,再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挑选软性对接制度的试点,通过总结经验以複製到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融合之中。
流通待便利融合需多元
有学者表示,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是制度问题的核心内容。港珠澳大桥的落成能进一步把人流和物流带动起来,而深港通和沪港通使得港澳资金回流国内变得畅通。然而,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离流通便利化还有较长的距离。从澳门人口承载力来看,澳门当前的交通设施未能完全接受人流的全部开放。从政策风险来看,物流自由进出的弹性空间很大,不稳定的政策变化使得企业难以维持经营。从货币功能来看,人民币、澳门元及港元不能在各地自由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和投资。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不应该只重视经济合作层面,也要关注社会服务方面。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互联网促进资讯流发展,澳门可以通过民间社团推动跨境养老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