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导盲犬牵涉法例 难度大 社工局年底订无障碍设施标準

截至2017年1月,本澳有约700位视障人士,当中47%属于极重度,25%为重度,而55岁或以上的中老年人佔80%。

邓咏诗表示,年底订无障碍设施标準指引,希望做到让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 (刘志衡摄)

社工局康复服务处处长邓咏诗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2016-2025年康复服务十年规划》中,社工局联同13个部门合作共同成立「无障碍通融设计规範指引」工作小组,目前针对视障人士的无障碍设施包括引路径、有声号誌红绿灯、公屋电梯触觉数字按钮、广播提示,以至到网站加入无障碍功能,配合不同残疾人士生活上的便利。

至于导盲犬的引入,是不少视障人士的期待,邓咏诗表示,若要落实,将牵涉到法例,如引入犬只条例等问题,亦要设置培训基地,另外要等市民接受导盲犬等问题,要面对较複

杂的难题。她又补充,该项目已纳入《十年规划》中的「中期计划」一部分,即至少会在2018-2020年期开展。

根据视障人士的反映,本澳无障碍设施有不少漏洞,邓咏诗坦承,因为无障碍设施需要跨部门协调,现阶段在设施上暂时未有统一的规範,可能出现如导盲砖厚薄不一,质量参差的情况,故小组计划于今年年底前订出无障碍设施的标準指引,让相关部门往后可依循的方向规划。

社工局的「无障碍通融设计规範指引」工作小组主要负责统筹、协调角色,现阶段正在检视现今社会服务设施,资助机构进行优化的工作;无障碍城市的路的确不易走,邓咏诗形容康复服务工作仍需「细水长流」,惟有决心说到,「係唔容易但一定做到」,希望最终目标做到让残疾人士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不再区分弱势或非弱势,并非投以怜悯的眼神对待他们,而是接纳、尊重,理解他们的需要,更需思考「用乜嘢方式帮助佢哋」才会发挥最大功效,共同享受相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