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视障人士政策进度慢 落后邻近地区 出行不方便
梁嘉俊是本澳少数完成大学课程的失明人士之一,虽是先天失明,但倒也乐观,因从小接受视障人士的定向课程,所以日常生活及出行都可以自理。梁嘉俊目前在仁慈堂盲人重建中心任职心理辅导及活动协调员,将心力都投放于视障人士的权益上。
视障人士梁嘉俊认为,澳门交通配套对视障人士而言并不完善。 (梁灿旭摄)
嘉俊称,自2008年《残疾人权力公约》正式对澳门特区政府生效后,社会及政府才有较多关心视障人士的议题,但进度未如理想。与邻近地区相比,香港有各种的公共交通导航配套,除巴士报站外,亦有各种的应用程式方便出行,而且需要技术并不複杂,反观澳门亦只有巴士内的声音导航,视障人士若需乘搭巴士只好向市民查询,交通配套对视障人士并不完善。
他说,其实视障人士出行需要的基础配套不多,引路径、交通灯音效装置、巴士报站系统及天桥升降机等,已经可以满足视障人士的出行基本需要,但澳门目前的普及率低,导致视障人士出行意欲大减。
梁嘉俊以交通灯音效装置为例,曾有视障人士投诉音量太小,声音是视障人士赖以为生的感观,而且音效装置会因为《噪音法》生效,在晚上8时就进入夜间模式,梁嘉俊反问以现时社会状况晚上8时是否真的「好晏」认为这都是政府忽视视障人士的行为。
梁嘉俊称,反观香港,无障碍出行条件较为理想,他指出,香港在上世纪70、80年代已十分重视残疾人士权益,因此配套较为完善,而且法律方面亦有较多的支援。而澳门则相对落后。
梁嘉俊称,如果澳门要引入导盲犬将会非常困难,由于要跨部门合作,而且需要举行谘询,但导盲犬无疑是视障人士出行的一个选项。
仁慈堂盲人重建中心提供手作课程,让视障人士保持触觉的感锐度。 (梁灿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