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步行系统设计不够完善 团体冀多听市民意见做好优化
澳门发展急速,人车数量大增,交通压力日大,政府为鼓励市民「步行优先」,兴建多个步行系统,但有居民反映步行系统欠缺连接性或难找接驳位连接至其他区域,亦未能为旅客带来太大用处,旅客一抵达本澳就会乘坐的士、巴士或发财巴,几乎没可能步行,当局在设计步行系统时,应要多听居民意见和根据实际需要。
政府去年为改善连接新口岸区及中区至松山的行人通道,修建了一条步行系统,但实际使用率未如理想。 (刘凯辉摄)
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区颂儿、绿色未来会长袁嘉浩及街总副理事长谢美玲,昨日出席电台时事节目「澳门讲场」,与市民探讨「步行优先」政策。区颂儿以本澳不少斑马线设在道路转弯位为例,其设计对步行者安全较低,会对居民步行意欲造成影响;袁嘉浩反映本澳道路舒适度有待改善,形容市民步行要「日晒雨淋」,即使市民出行路程步行较快,仍会选择搭车;谢美玲亦认为,本澳步行系统未够完善,部分市民和游客步行时甚至要行出马路,带来一定安全隐忧,希望政府多听取市民意见,优化步行环境。
城市规划学会、绿色未来及街总代表,昨日出席澳门电台时事节目「澳门讲场」,探讨优化本地步行环境。 (刘凯辉摄)
开发地下步行空间
有市民反映本澳道路设计欠善,尤其长者雨天出街容易滑脚。亦有听众建议开发地下步行系统,并设有商户、冷气和输送带等配套,让市民步行更舒适。区颂儿回应时认同开发地下步行空间,必须具备商业元素才能成功,并引用日本和台湾等地为例,地下步行系统连结地下铁路疏导人流,但她指出由于本澳没有相关计划,能否吸引市民有待考究。她又称,香港商业区的行人天桥成功分隔人车,但同时令市民在街上的活动减少,本澳可参考经验及平衡当中的利弊。
天桥设置点不合理
政府一直鼓励「步行优先」,有听众反映本地步行系统欠缺连贯性,指在东北区的步行径很难找到一个接驳位走出去,由于该区交通繁忙,因此找一个接驳位连接步行至其他街区亦很困难。亦有听众指步行系统没有为旅客带来太大用处,因为旅客一到达澳门就会乘坐的士、巴士或酒店「发财巴」,几乎很少步行;谢美玲回应称,本澳部分行人天桥使用率不高,是不了解使用者的实际需要,她举例如石排湾新城区的两条行人天桥,在一头一尾又不能连接停车场,以及没有设置在巴士站旁边,令使用者一下车就能使用天桥,所以设计上有关部门应多听取居民意见。
增设行人专用区
另外,亦有听众反映人车争路的现象,加上街上废气、安全性和指示不足等问题,影响居民步行意欲。袁嘉浩形容现时本澳道路设计是「车辆优先」,大部分道路被车辆「私有化」,居民道路使用权不足。他建议政府可设立如议事亭前地或义字街等行人专用区,将更多道路使用权交给市民,让居民有更大的步行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