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澳7,000升降机 八成无年检 搭?讲彩数 生死自己赌
澳门工程师学会名誉会长黄承发昨日出席电台节目时,透露一个让全澳居民都心惊胆颤的数字,原来全澳超过7,000部升降机,去年多达八成竟无按指引作年度检测,约5,800部升降机存在安全隐患仍每天运载无数乘客;换言之,在如此「甩漏」、粗疏的监管下没有发生人命意外,可谓「还得神落」。
多名立法会议员自工务局2013年推出《升降机类设备审批、验收及营运制度指引》至今,不断催促政府成立监管升降机及扶手电梯的专责部门,订立法律引入一系列监管措施,同时为升降机及扶手电梯从业员订立专业认证制度,惜四年多过去,政府依旧「懒懒闲」。立法会议员关翠杏指出,由于没有法律条文规範,若电梯出现问题而没有大厦业主同意,电梯公司连更换一粒零件都不能,一旦出事后责任谁属,真的审死官!
不少立法会议员批评,政府迟迟不对升降机立法规管,是不负责任作为。 (袁金秀摄)
《升降机类设备审批、验收及营运制度指引》推行四年,本澳去年7,000部升降机中,仅有1,200部有做年检。 (袁金秀摄)
电台时事节目「澳门讲场」昨日探讨升降机及扶手电梯安全问题,出席嘉宾之一澳门工程师学会名誉会长黄承发指出,《升降机类设备审批、验收及营运制度指引》虽然推出近四年,但由于该指引没有法律约束力,即是可依可不依,数字显示,有做年检的升降机,由2014年的5,000多部,下降至去年的1,200多部,而去年约5,800部升降机没有进行年检。
果六坊会早前举办一座谈会,教导公公婆婆使用升降机及扶手电梯的常识。 (互联网图片)
选择性抽查惹批评
对于政府指升降机抽检合格率高,出席的另一嘉宾北区社谘委赵兰瑛批评,政府目前只对持有安全证明的升降机作抽检,「喺千几部合格中抽取合格,咁当然係合格!」认为政府应全澳普及抽检,并成立专责部门,立法强制全澳升降机做年检。
黄承发(左二)、赵兰瑛(左一)、崔铭文(右二)及杨华强,昨早出席电台节目,探讨升降机及电梯安全问题。 (袁金秀摄)
日常维修与年检有别
有市民在节目反映,大厦升降机每月有维修保养,质疑为何额外支付每部升降机1,500元年检费。黄承发表示,日常维修保养与年检有一定区别,日常维修保养主要由专业技师负责,但年检程序比较全面,如测试升降机突然坠下时的锁定功能,过程需由工程师监督并签发安全证明。
台湾高雄市2003年发生一宗恐怖升降机「夹死人」意外。(互联网图片)
出席的澳门物业管理业商会理事长崔铭文表示,物业管理公司的合约不包括升降机年检,年检需委託工程师或要额外费用,若因此加管理费,业主必未同意,故存在一定困难,建议市民可申请政府的楼宇维修资助或贷款计划,减轻负担。
专业认证制度无影
本澳扶手电梯及升降机等机电设施数目不断上升,市民对相关从业员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澳门电梯从业员协会副理事长杨华强表示,有电梯工人入行40至50年,都得不到专业认可,如今业界人手不多,加上入行新人愈来愈少,他希望政府增加对行业的帮助,例如推动从业员持证上岗制度。他称,电梯构造愈来愈複杂,所需的维修保养技术亦愈高,不少技工专业技术已达到工程师标準,希望从业员技术得到认可。
黄承发表示,本澳数年前曾研究电梯、电工及冷气技工三类专业认证制度,最后却不了了之,希望政府能重新研究,给业界一个明确、专业定位。
全澳7,000多部升降机中,原来去年有八成没有进行年检,图为黑沙环一大厦的升降机,昨午刚完成维修供住客使用。 (梁灿旭摄)
扶手电梯毛病亦多
另外,有市民在节目上指,有行人天桥扶手电梯在一个月内停运八、九次,但又不见有人维修。杨华强指出,扶手电梯与升降机一样,每月需不少于两次维修保养,由于部分维修零件需要等待,因此维修一日半日并不出奇,但长期维修亦不合理;并补充,停机不等于坏机,例如升降机三次未能关门会自动停机作为安全手段。
除了升降机问题丛生,公众扶手电梯亦有不少弊端有待改善。 (梁灿旭摄)
市民包容行楼梯亦无妨
市民阮小姐受访表示,平时亦会使用行人天桥扶手电梯,未遇过经常坏机的情况,指无电梯用亦可行楼梯,不会太麻烦。市民陈先生称,扶手电梯或升降机经常停机或对行动不便人士较麻烦,他平日所见,扶手电梯意外多为行人不正当使用导致,如顽皮小朋友喜欢「倒转方向咁行」,或带大型行李,非常危险。另一市民梁先生指,莲峰泳池附近的行人天桥电梯不时维修,认为久不久维修一下是好事,又笑言若停机可改为行楼梯,亦见过有人直接横过马路。
关姐斥法律滞后 监管存疑议员关翠杏上月提出口头质询,《升降机类设备审批、验收及营运制度指引》非强制性,本澳在缺乏统一规範监管下,本澳电梯安全着实存在重大隐患。据反映,不少大厦电梯从未张贴「安全运行证明书」,也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标準,一旦负责维修保养的公司认为电梯需要更换零件才可运作,亦未必能获得业主同意更换,若有关电梯仍然继续运作,易对公众安全构成威胁。
虽然香港对电梯有专责审批及监管部门,更以法律形式引入一系列监管措施,但早前仍发生大型扶手电梯意外。而本澳至今对电梯监管仍停留在立法研究阶段,更难以有效监管设备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