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五不」 增加国际信任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昨日在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致辞中,首度就政治问题做出明确声明,他连用五个「不」亮明中国立场,强调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不会重複地缘博弈,也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希望破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

自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国际社会始终处在半信半疑的状态,对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提出的蓝图有许多怀疑。就在论坛前夕,英国《金融时报》即质疑在中国整体对外投资增长的状态下,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却有所下降,认为许多投资项目对企业家而言不具吸引力,是为了政策而「硬着头皮干」。而吸引到的投资却未必直接流向基础建设,反而是流入基础建设发达的新加坡。

《金融时报》提出的质疑有其理据,但如同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所说,「一带一路」建设是依照市场化原则与战略发展决定,又受到跨地区、民族与政策的影响,变数本来就多,单用一年的数据并不能看出整体的趋势。实际上,「一带一路」是个宏大的规划,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与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达成目标,而消除这种不信任与偏见,正是「一带一路」能否成功的关键。

每一个国际合作的倡议,都会遭遇很多困难,就如今天的欧盟一样。自2013年提出倡议以来,「一带一路」的推动确实遭遇不少困境,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国际社会的信任有关。在中巴经济走廊的例子中,由于建设穿越争议不断的喀什米尔地区,印度不断主张该建设具有地缘战略意义,认为具有主权因素,而拒绝参与「一带一路」。当地的宗教、民族与政治问题,都在为这项投资增加不稳定因素。

因此,很多人拿「一带一路」与二战后美国推出的「马歇尔计划」比拟,当时的「马歇尔计划」在帮助欧洲国家重建的同时,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经济社会制度进行了重塑,但中国却早在一开始就不断声明,提倡避免干涉沿线国家政治与经济制度,促进各国以自身优势发展,再通过贸易令双方获利,这在本质上就与「马歇尔计划」完全不同。

在投资与资金流向的问题上,外界的质疑早就是中国政府努力推动的政策方针,透过持续不断的反腐败与追查,必然能够建立起外界对「一带一路」投资的信心;儘管如今欧洲透过「一带一路」对华贸易仍然存在大量逆差,但透过国内市场与政策逐渐开放,最终仍会实现互惠共赢。「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并非指向中国,而是串连起发达国家与非发达国家,创造真正的互联互通,让停滞的世界经济找到创新模式,并让成果惠及所有国家。这个愿景,需要靠着「信任」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