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紧楼按成数 无助解决实际住居需要

金管局上周突然宣布「加辣」,由上周五(5日)起对澳门居民首次置业以外的住宅物业及楼花按揭成数,採取调整措施,澳门居民非首次置业及非澳门居民置业,在原按揭成数的基础上收紧至20%。特区政府在宣布「加辣」时表示,整体住宅楼价今年首季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20%, 当中买家基本是本澳澳居民,佔所有交易的98.9%,买家在购买单位时已拥有一个或以上住宅单位的交易,佔了总交易的50.7%。特区政府过往已多次表示,本澳楼巿不排除因应情况再「出招」, 由于已「预告」多时, 故「加辣」消息一出台,巿场并没有大波动。巿场更关心是次「加辣」是否能达到遏抑炒风及帮助有需要人士上楼的目的。普遍巿场人士均认为是次「加辣」「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楼巿投机者影响不大。现时楼价经历过往两年多的调整期,定价已趋向理性,再向下大跌的机会不大。对有实际居住需要的人士并没有受惠「加辣」的方面,就只有比非首次置业人士可以多借至20%的按揭成数,购买成本并没有任何改变,「上车」及「换楼」仍是困难。

现时本澳买家偏向购买中小型单位。据财政局资料显示,2013年全澳成交单位平均实用面积约74平方米,至今年首三月成交单位平均实用面积约59平方米,可见市场对中小型单位的追捧。去年开售的路凼一个项目,首批单位某程度上就是应巿场实际需求而生,首批100伙全部为开放式,建筑面积由600至700平方呎,但偏偏单位愈细,平均呎价愈贵,意味着楼价并不会因为单位较细而较低,未来在居住需要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住宅楼价只会更坚挺。

其实,特区政府与其出招调控楼巿,倒不如多考虑完善楼巿整体规划,例如增加巿场的透明度,当中措施包括与业界合作建立房地产相关资料数据库、公布本澳未来公共房屋供应量等。另外,政府亦可考虑为有首期资金不足的置业人士提供协助。虽然目前发展商多会推出灵活付款方式,让买家有更长缓冲期解决现金周转问题,令用家更容易「上车」,但对有实际居住需要的人士,政府的支援往往是最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