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下的太极旗

韩国人终于在接近一年的混乱中看见一线曙光,他们用选票选出一位自由派总统,寄望他能在「地狱朝鲜」、半岛核危机、政治腐败的迷雾中带领大家拨云见日。文在寅应该深有警惕的是,光化门前的烛光集会与市政府广场的太极旗示威,显示韩国社会的分化可能比他想像的更为複杂难解。

相较于没有主导权的朝鲜问题,与经济结构问题相互构连的财阀体制,不但牵涉国家发展,也与当前的世代分裂有关,这是韩国在九年的保守派统治后,最需要改革的问题。

财阀体制是二战后带领韩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大企业透过政府不断输血而膨胀,却使得民间经济日益枯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青年求职困难,营利愈来愈困难的大企业不断缩减成本,增加派遣工的比例,近年更增加到逼近一半。明明在同一间公司做同样的工作,派遣工薪水却只有正式员工的三分二或更少,还无法加入国民年金,合同到期就要走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中,韩国是派遣工数量第二多、工时第二长、两性薪资差异最高、家庭负债比唯一高出平均值达两倍的国家。

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的合同中失去对未来的希望,他们被称为「三弃世代」,放弃恋爱、放弃结婚、放弃生育。正式与派遣之别、男女之别、年轻与年长之别、财阀与中小企业之别,已经渗透到韩国每个角落。

到今年3月,韩国30岁以下青年失业率来到11%,是韩国平均失业率的三倍以上,年轻世代对政府与财阀的愤怒,燃起光化门前的点点烛光,而在另一方面,受财阀恩惠的一代,则对CEO 总统李明博、朴槿惠感恩戴德。两代间在政策倾向与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形成光化门前的烛光集会、首尔市政府广场的太极旗示威这样巨大的鸿沟。

就业的严重断层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阻碍,文在寅提出增加公共支出、创造公共部门81万个就业机会的目标,同时修订劳工法规,下调法定工时,迫使企业主增加50万个聘僱机会等。文在寅还要修定财阀阳光法案,将大企业的决策由家族的餐桌转移到董事会,阻止财阀家族透过慈善为名的基金会牟利、阻止永续的企业经营权。

改革当然很难,困难不会在一夜间消失,每一种文化都有强大的延续性与惯性,尤其是在朝小野大的文在寅时代,点点烛光的力量还能维持多久?保守力量会不会反扑?朝鲜半岛局势会不会升高,没有人比文在寅更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