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真伪,教育之鉴
近日,有大学发现虚假学历的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也对学生及社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学生在申请入学或工作时,需提交其学历证明文件,包括学位证书、成绩单等。这些文件通常需要经过公证或认证,以证明其真实性。如为相同城巿,或两地联繫紧密,亦可能会豁免相关认证手续。同时,教育机构也能主动联繫发证机构(如学校或教育部门)进行进一步确认。
然而,似乎现时内地及港澳高校仍未有紧密的联繫的机制,以确认各地的学历文书真伪,因此令不法之徒及想走捷径的学生有钻空子的地方,让该批学生能正式入校上课多月后才被发现。因此,教育部门及高校应制定更为严格的防範机制,避免疏漏,及早发现问题,同时也可避免政府及高校的资源浪费。
在有效防止虚假学历上,教育部门及高校需要增强对学历证明的认识与重视。在招生宣传中应强调对学历证明的要求;其次,建立与其他国家及地区教育机构的合作关係,促进信息互联,这样可以更快速地获取和核实学历信息,降低假证书的风险。另外,在招生过程中可能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来验证学历及澳门逗留许可的手续,如不及早防範,同样也浪费学校及相关部门的资源。
在学历认证方面,内地及港澳的教育机构可建立更为具体的互通机制,例如开发学历查询平台,促进各地政府及教育机构的信息交流。这样不仅能提高查询的效率,还能在发现问题后迅速採取行动,保障教育体系的健康运行。同时,政府和高校应加强对学历的认证监管,建立健全的查证机制,确保学历学术的真实性,维护教育的公正性和社会的公平性。
虚假学历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个人,还对社会和学术界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除对教育体系的信任下降,如若让持虚假学历的人将来获得职位或权力时,会影响整个教育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澳门汇智社理事长 黄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