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熊猫热」东风 澳门文旅发展新契机

近日,香港因大熊猫「安安」「可可」的到来掀起「熊猫热」,门票预售开啓便迅速售罄,周边商品也销售火爆。与此同时,内地的「熊猫经济」同样发展得如火如荼。去年「五一」假期,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吸引超26万游客,带动成都全市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50亿元人民币,相关商品销售额大幅增长。「熊猫经济」的火爆态势显而易见,而澳门也拥有自己的「熊猫宝藏」,完全有条件借鑒香港及内地经验,大力发展熊猫旅游与「熊猫经济」。

澳门石排湾郊野公园的大熊猫馆,生活着「开心家族」——「开开」「心心」以及它们的双胞胎儿子「健健」「康康」。该馆建筑佔地约3000平方米,设计巧妙,依山而建呈扇形分布,既为大熊猫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游客带来独特的观赏体验。与其他地区看熊猫需排队、购票不同,澳门大熊猫馆免费开放、无需预约,游客可以尽情欣赏国宝的憨态可掬,这本是极大的优势,能转化为强大的旅游吸引力。但免费也存在弊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东西往往容易让人不珍惜。免费开放虽吸引了不少游客,却也可能导致部分游客不够重视,对场馆设施和环境造成一定破坏。从长远来看,澳门可以考虑针对旅客适度收取门票,一方面能增加资金用于场馆维护和大熊猫保护,另一方面也能筛选出真正有意愿参观的游客,提升参观体验。

澳门在发展熊猫旅游与「熊猫经济」方面,有诸多可以发力的方向。在周边产品开发与推广上,澳门大熊猫馆设有礼品馆,售卖以大熊猫及其他动物为主题的精品及纪念品,涵盖布偶、手提包、服装、文具及家庭用品等多个类别,甚至还能自制熊猫公仔,内容十分有趣。但目前这些周边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或许还有提升空间。后续可以与知名设计师、品牌合作,打造更具创意和品质的熊猫文创产品;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扩大销售渠道;举办周边产品展销活动,吸引游客购买。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开发思路,鼓励本地企业加大熊猫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除了常见的玩偶、文具、服装外,结合澳门特色美食,推出熊猫主题的点心、糖果等;酒店打造熊猫主题套房,提供沈浸式的住宿体验;在交通方面,推出熊猫主题的巴士或观光车,打造移动的城市名片。

在活动举办方面,香港的经验值得借鑒。香港海洋公园凭借大熊猫吸引了超5500万访客,随着第三对赠港大熊猫的到来,更是通过举办「 PANDA GO !香港游」等活动,如2500只熊猫雕塑亮相四大地标,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旅游热度。澳门可以举办类似的大型熊猫主题活动,例如举办熊猫文化节,展示熊猫科普知识、文创产品,举办与熊猫相关的艺术表演等,全方位营造熊猫文化氛围,吸引游客。

宣传推广对于发展熊猫旅游同样关键。如今,短视频传播迅速、影响力大,澳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拍摄有趣的熊猫生活短视频,展现「开心家族」的日常,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吸引年轻游客群体。同时,与旅游博主、网红合作,邀请他们前来体验澳门的熊猫旅游,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和粉丝基础,宣传澳门的熊猫旅游资源。

此外,配套设施的完善也不容忽视。澳门政府应该在石排湾郊野公园附近增加更多旅游配套,比如增设更多餐饮设施,提供各种澳门特色美食和国际美食;建设更多停车场,方便自驾游客前来参观;完善公共休息区域和卫生设施,提升游客的舒适度;开发更多与熊猫主题相关的游乐项目,如熊猫主题亲子乐园等,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澳门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将熊猫旅游与现有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也是可行之举。比如将大熊猫馆与澳门历史城区、大三巴牌坊等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文化与自然相结合的旅游路线;或者与澳门的美食文化相结合,开发「看熊猫、品美食」的特色旅游项目。

「熊猫经济」前景广阔,澳门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挖掘这一宝藏,将熊猫旅游打造成城市旅游新名片,促进澳门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澳门汇智社理事长 黄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