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人 你的职场尊严值多少?
近日,某自媒体的报道:走进澳门某五星酒店人事部,一位四十五岁的本地应徵者正递交履历。面试官翻阅着二十年工作资历与管理学硕士证书,却在最后轻描淡写:「我们需要更有活力的团队」。这句职场黑话背后,是澳门劳动市场的残酷现实:当「本地经验」成为原罪,「外僱配额」化身免死金牌,一场针对澳门劳动力的系统性排斥正在上演。
澳门劳工事务局最新数据显示,全澳外僱数量维持在16.5万人高位,佔总就业人口45.3%。在酒店餐饮业,这个比例更攀升至72.8%。弔诡的是,本地居民失业率却徘徊在3.5%的警戒线上,35-54岁群体长期失业率同比增长17%。当我们翻开《聘用外地僱员法》,"优先保障本地居民就业"的立法精神,在资本的变通术前显得苍白无力。劳工局每月公布的「本地居民优先就业」名单,已沦为企业规避责任的遮羞布。网页转载:某连锁零售集团连续五年申请外僱配额,每次面试本地人时都要求即场背诵二公斤奶粉成分表。这种荒诞剧码背后,是企业用形式主义践踏《聘用本地僱员法》的集体狂欢。当「走流程」成为招聘标準流程,企业自编自导自演的本地招聘失败后,往往成为聘请外僱的特快通道。
试用期条款本应是劳资双向选择的缓冲带,如今却异化为企业的免责条款。某博企要求新入职公关主任三个月内达成千万业绩,多少个人能达标呢?这种「合法掠夺」的职场丛林法则,让《劳动关係法》沦为企业规避社会责任的技术工具。当试用期变成「免责试用」,澳门人的职业尊严也在契约自由的旗帜下被贱价抛售。
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口号喊了十五年,职业培训课程仍停留在「博彩服务员速成班」的层次。某职业中心开设的「 AI专员培训」,结业学员最终在酒店行李部与外僱竞争时薪七十八元的工作。这种供需错配的职业教育,正在批量生产新时代的结构性失业者。当职业培训机构、工会沦为就业数据的化妆师,澳门劳动力的竞争力便注定在温水煮蛙中慢性窒息。
澳门需要的不只是外僱配额的加减法,更是一场劳动价值的启蒙运动。当企业用「营运需要」包装利润最大化逻辑,当局用「充分就业」粉饰制度失灵,澳门人该追问:究竟要牺牲多少代人的职场尊严,才能换来真正的经济适度多元?这座城市的未来,不该建立在外僱廉价劳动力与本地人才折旧率的残酷等式之上。

滙青研社会长 梁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