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倡深化开拓资源协同 赋能演艺之都建设

澳门「演艺之都」的定位逐步清晰,民众青年会副理事长、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唐可岚表示,澳门演艺发展需立足本土特色,建议从人才培育、产业协作、科技赋能三方面进行系统性部署,结合大湾区资源优势、推动演艺产业链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助力「旅游+演艺」模式成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新引擎。「演艺之都」的新名片,为澳门文旅市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图为澳门户外表演区预热音乐会。 (文化局图片)

唐可岚指出,当局可积极开发多层次演艺场景,拓展「旅游+演艺」融合的深度,激活城市活力。除大型度假村引入常驻国际级演出,亦于街区打造中小型户外音乐节、即兴戏剧等打卡式活动,并结合社区特色推出「世遗导览剧场」、「非遗手作体验剧场」等互动项目。此外,建立「演艺旅游服务平台」,整合演出票务、周边商品、主题路线导览等功能,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与消费黏性。

吁打造独特演艺品牌唐可岚建议从人才培育、产业协作、科技赋能三方面进行系统性部署,构建「旅游+演艺」模式。 (民建联官网图片)

她认为,澳门为中西交汇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城,拥丰富历史建筑、节庆传统与多元艺术底蕴,应进一步普及「世遗文化」、「非遗技艺」与现代演艺形式的创新结合项目,促进本土特色,如将土生葡人文化、粤剧等元素融入创作。并建议加大资源投入,通过沉浸式戏剧、光影艺术装置、虚拟製作、扩增实境等技术引入,活化历史城区,提升体验,进一步突显澳门原创IP。同时,政府可与业界推出「世遗演艺创作基金」,以文化为根,打造独特演艺品牌,鼓励跨领域艺术家共同开发具澳门辨识度的演艺内容。

唐可岚称,当局应研究进一步善用大湾区媒体的链接协同,构建「大湾区演艺传播联盟」,联动澳门电视台、珠海横琴的影视基地、香港的国际发行网络及广东的短视频平台资源等,建构「内容製作、后期製作、多平台分发」的产业链。扩大演艺品牌覆盖面和市场效率,透过数据优化内容投放策略,以推动成功作品。

促构建「演艺人才储备计划」澳门户外表演区汇聚逾万观众体验演艺新地标。(文化局图片)

她补充,人才梯队建设是演艺产业持续发展核心,建议构建「演艺人才储备计划」,完善产业生态;深化联合大湾区高校、艺术院校及业界,开设导演、编剧、舞台技术、文化经纪等实务培训;设「青年演艺创作孵化中心」,提供场地、资金与导师支援;推动「湾区演艺实习交流计划」,让青年累积经验;完善演艺职业认证与权益保障机制,吸引青年投身行业。

唐可岚强调,青年是演艺之都的关键力量,澳门青年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认同,是创新的主力军。期望各界加强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与跨界合作,通过「演艺之都青年论坛」、「湾区青年艺术节」等平台激发创意能量,让澳门成为大湾区文化共融的示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