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水上旅游领域发展备受瞩目 意见吁特区政府出台更长远规划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及区域协作持续深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节点的澳门,其滨海水上旅游发展备受各界关注。粤澳两地牌车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潘冰华呼吁特区政府以更具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制定长远发展蓝图,推动本澳水上旅游迈向国际化、多元化新里程。澳门作为沿海地区,在发展海上旅游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新华社资料图片)潘冰华呼吁特区政府制定长远发展蓝图,推动本澳水上旅游迈向国际化、多元化新里程。(受访者提供图片)

潘冰华建议,当局应推动滨海旅游与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差异化发展模式。具体措施包括:优化滨海观光路线设计,增设主题观景平台并配备多语种导览服务;完善高端度假村与文创民宿集群建设,发展分众化休闲体验;引进国际级海上运动赛事,常态化举办帆船、水上电单车等项目,培育「活力海岸」品牌。

生态优先:筑牢珠江口绿色屏障

针对可持续发展议题,潘冰华强调需强化区域环保协作,建议与大湾区城市建立「珠江口—万山群岛水质联合监测机制」,推行船舶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同时扩大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範围,实施游艇航线生态分级管制,设立「海豚友好旅游认证」制度,平衡生态保育与旅游开发。

文化赋能:擦亮大湾区文旅金名片

在文化层面,倡议成立「粤港澳滨海文化联盟」,整合三地妈祖文化、海上丝路遗存等资源,开发跨境文化旅游廊道。利用澳门「创意城市美食之都」优势,策划「海岛美食文化节」「非遗海上展演」等品牌活动,并通过元宇宙技术打造虚实融合的滨海文化体验场景。

制度创新:突破湾区游艇互通瓶颈

潘冰华特别指出,需加快修订《海上交通法》等滞后法规,重点解决三大关键:其一,确立澳门游艇在湾区「一证通关」机制,简化万山群岛补给停靠程序;其二,推行内地与澳门游艇驾驶执照互认,试点「电子航行许可证」即时审批;其三,制定湾区统一海钓管理标準,建立智能垂钓许可证平台。

区域协作:设计「一程多站」路线

旅游业界期待特区政府牵头成立「滨海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产学研力量,就智慧码头建设、新型游艇泊位开发、海上安全应急体系等课题开展专项研究,助力澳门建设「国际滨水休闲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