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咤古庙:柿山上的灵石与传说

位于澳门柿山斜陂的哪咤古庙,虽名为庙,实则是一座四面开敞的古亭。亭内设有一座神龛,神龛依石而建,形如小屋,背靠斜路。据传,这块石头曾是神灵显圣之地,堪舆家也认为此处是山灵锺秀的风水宝地。古人为保护这块灵石及神龛,特意建造了一座小亭,为其遮风挡雨。上世纪40年代的哪咤古庙。(澳门记忆官网图片)位于哪咤庙斜巷的哪咤古庙(柿山)。(澳门文化遗产网站图片)

这座神龛自设立以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澳门最古老的庙宇之一。相比之下,大三巴的哪咤庙仅有数十年历史。柿山哪咤古庙的鼎建碑誌已佚失,仅存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时的一方碑石,但字迹模糊,仅能辨认出「柿山古庙,倡自清初」等字样。因此,古庙的确切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据说,重修时为建造这座亭子,耗费了白银六百五十八圆余。

亭子的四根石柱上均刻有对联。其中一联写道:「二百余年,赫声濯灵,泽敷莲岛;数千万衆,报功崇德,亭建柿山。」另一联则为:「镜海沐深恩,祈福让灾均显圣;檐亭开四面,晦明风雨不侵人。」亭檐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哪咤古庙」四字,为光绪戊戌年(1898年)翰林何作猷所题。

哪咤与群童的传说

柿山原名因山上柿树繁茂而得名。相传古时,柿山上柿树遍布,附近牧童和小孩常在此嬉戏。其间,常有一陌生童子出现,头梳丫髻,身穿兜肚,与群童一同玩耍。这名童子常站在石头上带领群童,即使山陂陡峭,也从未听闻有孩童受伤,众人对此深感惊异。一日,这名童子突然向群童告别,称自己无法再来。山下居民目睹他脚踏风火轮离去,遂认为是哪咤太子显圣。根据《封神榜》记载,哪咤太子是四大天王李靖之子。后来,人们在他曾站立的石头上设坛立庙,供奉哪咤,并在每年五月十八日神诞之日举行巡游、烧炮、演戏等活动,场面热闹非凡。然而,随着科学时代的到来,迷信逐渐被破除,昔日的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

柿山的历史与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柿山区域範围广阔,大致包括大炮台以南的斜坡地区,涵盖大三巴街、卖草地街、板樟堂街及白马行等街道。山顶有澳门着名的古堡大炮台,山腰则坐落着哪咤古庙。根据《澳门市街名册》记载,柿山指的是大炮台山南侧的斜坡地区,範围大致从大炮台延伸至卖草地街、板樟堂街及伯多禄局长街。

柿山之名源于古时山上种满柿树,每逢秋季,红柿挂满枝头,丹实盈山,故而得名。然而,自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后,山上的柿树逐渐被砍伐,如今已无蹤影,柿山之名也仅存于历史记载中。山腰哪咤庙的古联上刻有「泽敷莲岛;亭建柿山」之句,正是对这段历史的见证。

柿山哪咤古庙不仅是澳门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承载着丰富的地方传说与信仰。儘管时代变迁,古庙的热闹景象已不如往昔,但其作为柿山灵石与哪咤显圣的象徵,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座古庙见证了澳门从古至今的发展与变迁,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