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咤信俗被列入国家非遗

澳门哪咤信俗,作为澳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习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2014年11月11日,这一信俗荣耀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后在2017年,它又被纳入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之中。

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是澳门民众庆祝哪咤诞的重要日子。在这一天,柿山哪咤古庙和大三巴哪咤庙都会举行盛大的贺诞活动,人们通过这些仪式祈求能够消除瘟疫、消解灾难、保佑身体健康以及国家繁荣昌盛。哪咤,这一源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封神榜》和《西游记》等古典文学作品中,以其护法降妖的英勇事迹而闻名。他常以儿童的形象出现,脚踏风火轮,法力无边,尤其擅长禳除灾厄。因此,当民间遭遇瘟疫、儿童患病,或需要驱邪镇魔时,人们往往会向哪咤太子求助,视其为民间信仰中的守护神之一。

澳门的哪咤信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崇尚「三十三天哪咤太子」,既融合了民间神话的元素,又结合了澳门本地的风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是其传说故事、诞辰庆典还是祭祀仪式,都与邻近地区有着显着的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澳门曾受政治波及,一度暂停举办相关的贺诞活动达30年之久,但得益于熟悉程序的人士的坚持与努力,这些珍贵的传统习俗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

在贺诞活动中,除了建醮祈福这一传统仪式外,还有巡游、飘色、印制平安符、抢花炮、求哪咤印符、派发平安米以及举办神功戏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俗活动,这些都构成了澳门哪咤信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十年代,哪咤诞巡游队伍至下环街附近。(澳门记忆官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