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旁的哪咤庙 中西文化共存下的宗教信仰
农曆新年贺岁片《哪咤之魔童闹海》挺进全球票房前十,哪咤成为国人炙手可热的「百亿男主」,作为中国古代的神祇,信俗遍布全国,当然也少不了澳门。在闻名全球的大三巴牌坊旁,座落着一座古朴的、独立的小庙,这便是澳门着名的哪咤庙。
哪咤庙正殿悬挂「保民是赖」的牌匾。(澳门记忆官网图片)
哪咤,这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少年,以其勇敢、正义的形象,在中国内地乃至澳门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他的故事,在《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中被广为传颂,哪咤闹海、剔骨还父等情节更是深入人心。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哪咤的英勇无畏,还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勇、忠、孝等美德。在澳门,哪咤的信仰不仅仅局限于神话传说,它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深深影响着当地民众的生活与信仰。
哪咤庙的历史渊源
哪咤庙创建于1888 年,改建于1901 年。(澳门记忆官网图片)
位于大三巴牌坊旁的哪咤庙,与澳门的民间信仰紧密相连。据传,在清朝初年,澳门柿山一带的居民多次见到一位身穿红衣的孩童显灵,他们坚信这是哪咤的化身。为了祈求平安与庇佑,居民们决定建庙祭祀,将哪咤奉为当地的保护神。这一信仰逐渐在澳门扎根,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标誌。而19世纪末的一场严重瘟疫,更是加深了哪咤在澳门民众心中的地位。当时,面对肆虐的瘟疫,居民们无计可施,只能请来哪咤神像祈求庇佑。
相传,在哪咤的护佑下,瘟疫逐渐消退,居民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于1888年建立了这座哪咤庙。对此,我们可以从当时历史资料中找到旁证。澳门历史学家施白蒂编撰的《澳门编年史》提到,1897年4月正是澳门「流行鼠疫和伤寒」的非常时刻。在医学条件尚未完备的环境下,神灵可能是人们战胜疾病的最后期望和依靠。
建筑风格与文化共存
走进哪咤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简朴而独特的建筑风格。这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建筑物,但依然是两进式的庙宇,以传统中式建筑为主,屋顶採用飞檐设计,墙壁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工匠们的匠心独运。
哪咤庙正殿神台上供奉的哪咤神像有多尊,神态各异,有的戎装英姿,有的童真无邪。这些神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徵,更是中华文化与美德的具体体现。通过参观这些神像,游客和信徒可以深刻感受到哪咤精神的内涵,并从中汲取力量。
像其他庙宇一样,神像两边,置放着各款对联,「庙貌宏开新气象,神灵广庇福无疆」;还有,「厚泽宏施长流镜海,神恩广播永被莲峰」。如果仔细观看,会发现两副对联的书写时间都是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小庙兴建后的十年。那个时候,疫症再次发生。况且,一年之内赠送两次对联,可见当时环境的严峻,以及居民对神灵所抱的殷切厚望。
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哪咤庙的存在,不仅是澳门多元文化融合的象徵,也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澳门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长期以来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这座城市里,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澳门文化。哪咤庙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澳门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无论是对于澳门居民还是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说,哪咤庙都是一处值得探访的文化宝地。
对于澳门居民来说,哪咤庙不仅是一座庙宇,更是一种精神寄託。无论是祈求平安、健康还是寻求心灵的慰藉,哪咤庙都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节日或重要时刻,居民们都会来到这里,向哪咤神像祈求庇佑和祝福。哪咤庙的存在,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归属感。
而对于游客来说,哪咤庙则是一个了解澳门历史与文化的窗口。通过参观这座庙宇,他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澳门的民间信仰、文化传统以及哪咤的精神内涵。哪咤庙的地理位置也为其增添了独特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