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珠澳跨境工业区转型升级 打造粤澳合作新平台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刘艺良和高开贤表示,澳门特区政府正在积极提振北区经济发展,积极推进「都市更新」工作,他们认为珠澳跨境工业区具有与澳门北区互动发展、进一步推动珠澳合作的优势。希望在澳门更深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背景下,切实支持跨工区转型升级,支持跨工区打造成为与横琴深合区错位发展的珠澳合作新平台,为服务澳门小微企业和青年创业提供助力。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刘艺良和高开贤表示,希望支持跨工区打造成为与横琴深合区错位发展的珠澳合作新平台。(资料图片)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刘艺良发言。(主办方提供图片)澳区全国人大代表高开贤发言。(主办方提供图片)

刘艺良和高开贤提到,跨工区内珠海园区相关监管政策已近20年未进行调整,无法匹配新兴产业需求和粤澳合作需要,且企业无「一般纳税人」资格,难以吸引和培育优质产业。自2012年纺织业淡出澳门后,珠海园区曾多次争取转型政策均未有实质进展,造成园区至今未能有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园区内缺乏餐饮、零售、银行、酒店等基础商业生活配套设施。员工工作生活不便、入职意愿低、企业「用工难」、企业商业配套不足等难题,引发入驻园区的澳门中小微企业生存空间狭窄、企业投资进驻意愿不高,跨工区促进澳门经济发展和深化区域合作的初衷难以彰显。此外,跨工区专用口岸规模小,环境旧,联检单位无办公场所(从口岸开通至今一直为租用),查验监管设施和系统老旧落后急待更新,同周边拱北、港珠澳大桥等口岸相比,口岸车流、物流通关效率较低,每日通关高峰期易出现车辆排长龙现象。而受疫情影响,园区专用口岸通关时间由24小时临时调整为每日7时至24时,至今仍未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园区发展的竞争力,不利于澳门企业投资发展。澳门机动车即使同时具备「澳车北上」资格和园区单牌车配额,也必须「捨近取远」,车辆必须先返回澳门再从港珠澳大桥口岸进入珠海,虽与珠海市区「一门之隔」却需要大费周章,不利于园区澳门企业与珠海之间互动。

倡完善跨工区商业生活配套

为此,他们建议支持跨工区完善商业和生活配套设施,扩展业务类型,一是支持在区内建设商业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包括设立银行、商务酒店、餐厅、超市等,以满足企业发展所需和员工的日常生活需求;二是支持园区空间活化和产业升级,建设「珠澳跨境产业园区」,发展IT、电商等业态,支持将空置厂房改造为「共用智造车间」,配置3D列印、工业机器人等设备,供中小微企业租用;三是支持港澳品牌或已在港澳注册上市的食品、保健品等产品允许在园区研发、生产;四是支持企业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五是进一步支持保税研发业务,争取「据实核销」政策。

冀恢复跨工区口岸24小时通关

另一方面,在支持园区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对口岸及周边用地进行重新规划,新建口岸联检大楼,分层设置口岸停车场、客货车辆检查通道、旅检大厅、联检单位办公区等场地,配套更新完善口岸查验相关软硬体设施设备,如建设旅检「合作查验」通道和车检「联合一站式」通道,进一步提高查验效率,改善通关环境。根据园区转型升级和口岸通关形势发展需求,视情恢复跨工区专用口岸24小时通关,更好服务珠澳经济互动发展。

再者,将「澳车北上」政策与珠海园区单牌车政策进行有机整合,允许珠海园区符合条件的澳门单牌车车主在获得「澳车北上」资格后,可以通过珠澳跨境工业区专用口岸直接进入珠海市区乃至广东省,跨工区单牌车的数量不多,政策风险和实施难度较小。同时推动跨工区及周边综合交通枢纽设施建设,在昌盛桥下环岛(园区大门口北行300米)增设通往珠三角环线入口,便于园区与港珠澳大桥、珠海机场等关键枢纽连接,更大程度便利园区企业服务粤澳两地贸易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