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青会:大健康产业联动刻不容缓 吁政府牵头打造国际医疗平台
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千家万户。未来3年,本澳医科毕业生可能面临就业压力。民众青年会副理事长、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唐可岚表示,单纯分流人才至大健康产业仅属权宜之计,澳门应以「破局思维」将医疗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构建「高精尖」医疗创新体系来解决人才培育、产业升级和民生服务3大问题。同时,发挥澳门中葡平台优势,构建澳门成为医疗技术输出平台。
特区政府近年大力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当中包括持续推动大健康产业。图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 (资料图片)
唐可岚分析指,儘管本澳最大规模的公营医院拥有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但这些数据未能有效转化为科研动力。专科医生日常诊疗量巨大,使得医疗精英在基础服务中消耗创新能力。以肿瘤治疗为例,若能建立临床数据库推进精準医疗研究,不仅可以提升治疗效果,还能催生医疗技术专利。然而,如果本地最大临床病例机构无法为医科学生提供实习或就业机会,这将严重削弱澳门医科学生的成长机会。
乏人才技术储备怎推动产业链延伸
唐可岚建议发挥澳门中葡平台优势,构建澳门成为医疗技术输出平台。(民建联官网图片)
儘管政府提出「大健康产业」、「澳门金名片」等战略愿景,但政策重心仍只停留在分流病人、控制首诊时间等基础服务层面。她质疑,若连本地青年医生都无法汲纳,缺乏人才与技术储备,如何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如何吸引国际顶尖人才?
唐可岚认为,政府应以「产业思维」重构医疗发展蓝图,当中可参考香港「 InnoHK 」计划,设立「医疗创新专项基金」,资助高校与公营医疗机构合作,促进科研人才的培养及晋升。此外,还应考虑设立区域研发中心,引进国际医疗研发机构,推动粤澳医疗标準互认,并建立专利申请快速通道,形成「澳门研发+大湾区共同实践」的合作模式。与此同时,她希望当局推动医科教育国际化,与大湾区高校合办双学位课程,提升毕业生竞争力。扩建「医疗人才库」,设立「医疗菁英计划」,资助青年医生赴国际顶尖机构进修,并研究修订《医疗人员专业资格及执业注册制度》,同时建立「医疗创新特聘岗位」和「医疗科研成果股权激励制度」,允许并促进医疗人员参与科研成果商业化。
藉中葡平台输出澳门认证医管标準
此外,她说,当局宜打造「葡语系国家医疗枢纽」,发挥澳门中葡平台优势,针对葡语国家对医疗、药物、疫苗技术、教育培养、营运管理等的需求,建立认证标準与技术输出机制。建立中葡跨境医疗数据平台,提供远程会诊与医护培训,输出「澳门认证」的医疗管理标準,同步扩展葡语系国家医护培训,建立中葡跨境远程手术示範中心,并以税务优惠吸引海外专家来澳执业,目标构建澳门成为医疗技术输出平台。
唐可岚进一步指出:推动医疗产业化不仅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更是提升市民医疗福利的核心路径。透过产业化释放资源红利,澳门可引入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标準,大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例如,结合基因治疗、数位医疗等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市民可享受更精準的诊断与个性化治疗。产业化需与民生需求紧密绑定,通过国际合作引进的医疗技术,应优先应用于本地公共医院,确保市民同步受惠于产业升级成果,同时应要求机构提供一定比例的公益服务名额,让经济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创新疗程。
产业化创持续资金流扩福利覆盖面
为实现医疗福利的最大化,唐可岚直言将产业化收益反哺公共医疗体系,降低居民就医成本。例如,通过医疗旅游与高端服务的税收,增设「市民健康保障基金」,用于补贴罕见病药物、扩大癌症筛查覆盖率,或升级社区医疗设备。同时,推动「智慧医疗」普及化,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慧优化分诊系统,缩短居民候诊时间,并通过远程医疗覆盖长者群体,确保医疗资源公平分配。
她进一步称,产业化能打破传统「服务本位」的局限,通过技术输出、专利商业化及跨境合作,创造可持续的资金流,进而扩大医疗福利覆盖面。例如,设立「医疗创新特聘岗位」与「股权激励制度」,可鼓励医生参与科研转化,其成果不仅能推动产业升级,更能直接应用于本地医疗服务,惠及市民健康。
最后,唐可岚强调,政府需突破现行「员额管控」思维,应将医疗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人才结构,从临床饱和到科研突破。制订跨部门产业促进法,向医疗创新倾斜。升级医疗产业,将直接提升服务质量与可及性,有益于民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