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食
饮食在中华文化中地位显赫,早已超越单纯果腹的功能,成为文化与生活的重要载体。笔者早前有幸参加由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澳门食物及环境健康学会主办,澳门理工大学协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食物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与来自各地的业界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澳门,共同探讨食物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议题,获益匪浅。
研讨会中最引人注目的概念莫过于「良食」。所谓良食,简单来说,即指让人食得安心且具可持续性的饮食方式。首先,食材必须安全无害,避免过度使用化学添加剂或人工技术;其次,食物来源应符合人道标準,非人道的圈养方式并不可取。会上,多位从事非笼养鸡的业界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他们指出,非笼养已非传统意义上的随意放养,而是透过科学管理,为鸡只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并搭配严谨的饲养机制,确保其健康成长,自然产出品质更优、营养更丰富的鸡蛋。这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也回应了消费者对安全与伦理的期待。
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加深,食物可持续性的要求正日益提高。欧洲作为先行者,已逐步收紧食品生产的碳排放标準。例如,欧盟透过「农场到餐桌策略」推动低碳农业,并鼓励企业在产品标籤上自愿标示碳足迹或碳中和认证,以提升消费者对环境影响的认知。同时,欧美地区在人道屠宰方面已推行多年,相关法规与标準相对成熟。相关做法已成为全球共识。虽然追求食物安全与可持续性会在初期增加生产成本,但长远来看或能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以非笼养鸡为例,鸡只因活动空间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和速度显着降低,饲主因此可减少抗生素使用,不仅节省成本,还能避免药物残留,提升鸡蛋与禽肉的品质,赢得市场信任。
「良食」与「美食」本质上相辅相成。中餐讲究「鲜味」,而鲜味的关键在于食材的新鲜度。最理想的食材来源莫过于就地取材:清晨收割的蔬菜,中午便可上桌;凌晨捕捞的鲜虾,早茶时已化作一碟美味虾肠粉。因此,在推广「良食」的同时,降低碳足迹的最直接方式便是优先选用本地或近地食材。这不仅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还能确保食材的新鲜与品质。对于澳门而言,推广良食不仅与全球永续发展趋势接轨,更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其「美食之都」的美誉,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澳门城市大学金融学院讲师 澳门区域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 苏正伟